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试刊 70 ) 2000 . 8.

-----------------------------------------------

   ★ 讣 告  黄以民老师于2000年8月27日在屋仑市逝世,享年88岁.美加校友会表示深切哀悼, 向他的亲属诚挚慰问。

   ★ 黄淑仪和张宝珠校友向美加校友会各地区分部通报黄以民老师逝世的消息.广州十七中美 美加校友会,纽约及美东地区分部, 温哥华及加拿大地区分部, 波特兰及美西北地区分部, 休斯敦及美南地区分部,洛杉矶及美中地区分部, 夏威夷地区分部, 致送花圈悼念. 黄老师 在广州执教过三间学校 :四邑广东华侨中学,广州培英中学(八中)和广州十七中学的学生, 在他出殡的时候扶灵.

   ★ 广州和美国之间的 Email 往还 :

   我一直在网上看 [美加校友通讯], 作为晚辈和教师, 我觉得很亲切. 已经有一 年没有看见新的[通讯] 刊载, 我总是在期待中. -------广州市第17中学教师 童真诚 2000/8/2

   你好!黄建言校友: 转来上面的E-MAIL已阅.我从"优酷"已尝试过进入校友会网页,但等待十多分钟仍 进不去.[美加校友通讯]最近有否出刊? (我网站只登到五月份的第67期), 如有的话, 请 E-MAIL 给我.我的网站近来的 http://gxxm.163.net 比较难上. 最好使用 http://guxxm.yeah.net 或 http://gxxm.yeah.net 比较快.前星期我给你去了一封 E-MAIL, 讲及陈一杨校友在我的留言板上留下两首诗词,恭候众校友欣赏和应.----校友 邓学恕 2000/8/4 23:00

   童老师 : 你好! 很高兴你对 [美加校友通讯] 的厚爱, 谢谢 ! 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校友会的网页了, 不过 [通讯] 我们会坚持照出不误. 如果有兴趣, 请与我们在广州的联络员李 菁校友(66届)联系, 索 取复印件. 你也可以从 邓学恕 校友(68届)的网页 "故乡寻梦" 里"校友动态"栏目内浏览,最近的十几 期都挂到那里去, 反而无暇挂在美加校友会的网页, 我们对这一疏忽表示歉意. 我们的网页是1996年12月开辟的, 可以说开了广州市中学校友会上网的先河, 也是美加地区中学校友会开辟网页的先驱. 你可以从美国很闻名的中文网站 "优酷"里看见我们的连 接(这两年该网站极少接受新的连接)"故乡寻梦":http://gxxm.163.net 或http://guxxm.yeah.net "优 酷":http://youcool.com (我们网页挂在 "社团连接" 栏内) "雅虎中文": http://chinese.yahoo.com (我们网页挂在 "同学会" 栏目)欢迎你赐教和投稿, 办好[美加校友 通讯]和 美加校友会网页.----黄建言 08/02/00 23:10

   ★ 67届张佩玲校友从香港来美国考察业务. 她和同事要去芝加哥参观一个商贸洽谈会, 但订不到酒店客房.通过美加校友会, 与她素昧平生的司徒穗彤校友, 慷慨地在家里接待了她们. 主人还当司机,提供交通方便. 在纽约受到张宝珠, 陈国明校友的热情招待. 洛杉矶地区的66届 黄绛珠校友和74届陈志明校友,虽然不认识香港客人, 仍然应允为她们提供交通和导游的方便. 张佩玲校友颇有感触地说, 有个同学会真好.

   ★ 华裔作家英文小说 [等待] 获美国图书奖. 最近,华裔作家哈金获得了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讲述了一位中国军医在婚姻和爱情间20年的挣扎, 与此同时,作家哈金个人的经历也是同样的曲折. "每年夏天,林崆都回到乡下的家里,和老婆离婚." 小说[等待]这句开场白立即扣住了读者的心.小说讲述的是中国60年代到80年代一位普通军医的感情 生活.小说的主人公名叫林崆, 遵循传统的包办婚姻, 他和朴实的乡下姑娘淑育成婚, 但是却过着两 地分居的生活.淑育不识字, 裹着三寸金莲. 林崆不爱她, 但是也并不讨厌她. 贤惠的淑育任劳任怨 地照顾乡下的公婆.性格左右婚姻和爱情的取舍与此同时, 林崆和医院里的护士长吴曼娜彼此真诚相 爱. 但是在林崆离婚之前,两人却不得不保持着"柏拉图式的爱情." 淑育尽管事事顺从丈夫的意愿,但 是每年到了最后离婚的时候总会变卦.她的理由很简单, 夫妻都是要白头到老的. 林崆所在医院有一 项陈腐的规定, 即使配偶不同意, 在职军官也可以单方面离婚,但是要足足等上18年. 哈金说, "但是 林崆和吴曼娜结婚后也并不幸福,这本书的主人公林崆正直,善良,但是却没有能力去爱别人."书中对 白中提到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哈金成功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和社会的撞击是如何左右 主人公命运的.

   ★ 艰辛的留美生活------ 美国全国图书奖是文学界一项很高的奖项. <等待>这本书用的是流畅的英语,令人吃惊的是, 作者哈金不仅是华裔作家, 而且是1984年才来到美国留学的新移民. 哈金属于文革一代,出生在辽 宁,14岁参军渡过了六年戎马生涯. 退伍后,哈金在哈尔滨铁路公司工作了三年,文革结束后考入黑 龙江大学英语系.哈金拿到山东大学的硕士学位后, 移民美国, 1992年拿到了布兰代斯大学的博士 学位. 和大部分留学生一样,哈金的留美生活也充满了艰辛. 哈金到中国餐馆找过工, 也在美国人 开的牛排餐厅当过侍者, 但是却因为英语太差,被餐厅老板贬为打杂的这位餐厅老板得知哈金获奖 后简直不敢相信. 他当时的反应是:哈金是个好人,但是他的英语确实很差. 我一定得看看这本书. 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1990年,哈金痛下决心,从今以后一切听说读写都用英文. 这一过程是痛苦的, 他自己的话说, 好象是在换血一样. 到1996年的时候,哈金已经开始在美国文坛上崭露头角了. 他既写小说,也写 诗歌.先后发表了[语言的海洋] 和 [沉默的间歇---来自中国的声音] 等作品. 哈金目前和家人住 在亚特兰大市,除写作外还是Emory埃默里大学任教. 哈金说, 他还有两到三个以中国为背景的小 说要写,然后他将涉足移民文学的领域..每位作家都有自己创作的动机. 哈金说, 他写作的部分原 因当然是为了谋生;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他说, "我写作是为了生存, 过有意义的生活. 在我看来, 想在美国生存并不困难.我这里所说的生存指的是文化和精神意义上 的生存,是要为生命增添价值." 哈金还在他第一部诗集的前言中写道:"作为幸运者,我替那些在生 活底层受折磨, 被压抑的不幸者讲话, 这些人创造了历史,但是同时又被历史愚弄和摧毁".

   ★ 脂粉文字与口无遮拦   彭 俐

   王朔一不留神, 竟为文学批评家捉刀, 王朔直言; 金庸大度. 我们终于没有见到因批评 而引发"龃龉" 甚至"对骂", 且不论 "刺儿头王", 评论之中肯与否口气软硬, 单就文学批评而言, 这一炮给文学批评家们提了个醒.文学批评的失音已非一日, 致使文坛混乱惨不忍睹 : 长篇小说每年以至少百部的速度出版,诗集以数千本的规模印刷, 各类散文, 报告文学等不同文学 题材的书籍摆上书店堪称汗牛充栋. 这其中,水平参差, 鱼龙混杂, 良莠难辨, 谁人梳理? 逢千年 之交, 各种名目的小说百强, 作家百优, 诗歌百绝等盛事不断.而此时鲜有开诚布公, 严谨认真. 掷地有声的批评和文论面世, 即使有也属凤毛麟角. 随意浏览报纸杂志,文化评论洋洋洒洒, 百分 之九十都是甜得 "鼻句" 嗓,酸得倒牙的脂粉文字. 一方面是文学状况寂寞,一方面作品研讨会红火, 无论张三李四王二麻子, 有钱就可以张罗, 吆喝, 请出一大溜儿名人捧场, 如此情形下,终于斜刺 里杀出个目不识相, 口无遮拦, 了无忌讳的王朔来.弱化或失去批评机制的文坛与文化界, 势必减 损或失去自省与自律的功能. 没有观念的冲突,思想的对峙, 见解的不同, 观点的抵触,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任何社会, 任何范畴,包括文化和学术领域,都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也是值得悲哀的.

   单就文学范畴而言, 疑义与异议的存在,永远是理性和智慧存在的前提,也是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如果 我们想检验一下谁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或哪一部作品真正有价值,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一个批评的 权利和全力的批评.批评需要良好的宽松环境, 但更主要的是人们要确立一种关于批评的理念.即在 学术面前人人平等, 在真理探索的过程中没有权威,在思想与研究的范畴不该有禁忌.中外文学史上 不乏文学大师与大家, 然而, 对他们本人和其作品来说,都有许多尖刻的微词与质询. 无论莎士比 亚, 歌德, 还是托尔斯泰, 海明威, 包括我国的鲁迅与林语堂, 正是这些不留情面的批评,使得文学 本身不会固步自封, 停滞不前."我没有王权, 但我有一支笔." 这是谁说的? 是伏尔泰.要使"人类的 知性产生真理之光." 要"使人们作好准备, 去进行一切有理智的头脑应该进行的探索", 就必须健全 批评的体系, 行使批评的职能,培养批评的精神.为此, 至少我们需要两类人 : 其中一类人目光如炬, 畅所欲言; 另一类人虚怀若谷, 有容乃大.从这个角度说,王朔和金庸倒是不可多得."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批评'源头活水来".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