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试刊 66 ) 2000 . 4.

-----------------------------------------------

   ★通 报   广州十七中美加校友会部分校友: 冯霭媛, 邓成智, 陈念藻, 刘翠瑶, 李森堡, 梁丽华, 邓沛钧, 李东星, 黄建言, 李冰真, 黄淑仪, 马 卓, 李咏虹, 黎薇莎, 黎伯健, 梁 嘉, 2000年4月29日在三藩市聚会. 他们提 议由68届黄淑仪校友职掌新一年度校友会行政首长工作. 特此公告美加各地校友, 如另有提议,请于 6月 30日前函告. 邮 址 : P.O.BOX. 30365 Oakland, CA 94604 or e-mail : jwong76594@aol.com

   ★4月29日, 美加校友会在三藩市月星宫餐厅举行聚会. 校友会的财务首长65届邓沛钧校友, 报告了财务状况. 他说, 如果校友会登记成非牟利机构获准, 就可以 在允许的范围内不用缴纳所得税. 非牟利机构的收支要有规律, 过分的波动, 必须向联邦税局充分说明. 年 度总收入低于 2. 5万元可以不报税. 非牟利机构有很多种类, 属于文化, 教育, 体育, 艺术, 宗教这五类非牟 利结构, 捐款可以在捐赠人年度所得税里扣除, 美加校友会不在五类之列, 所有捐款不能在年度个人所得 税中相应扣除. 美加校友会行政首长梁 嘉校友, 提出她任职已逾一年, 请辞. 与会的校友感谢她在校友会 向政府申请社团登记过程中所作的贡献. 与会的校友提议68届黄淑仪继任, 职掌新一年度美加校友会行政 工作. 掌声通过, 并通报美加地区校友审议核准. 湾区校友会召集人58届陈念藻校友致辞, 欢迎冯霭媛老师 远道从纽约来访. (欢迎辞内容另发) 冯霭媛老师致答辞. 她感谢大家的礼遇和款待, 祝校友会进步! 校友们边吃海鲜布斐, 边交谈, 乐也融融, 10时散席.

   ★ 陈念藻校友致 [欢迎辞] : " 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见到冯霭媛老师. 我和冯老师已相暌四十年了. 1958年的时候, 陈伟英老 师, 张植章老师, 冯霭媛老师分别是初三甲,乙,丙的班主任. 我在初三(乙)班. 记得那时候的冯老师还是一位 风姿绰约的年青教师. 弹指光阴, 今日重见, 真有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恍寒流,"的感觉.岁月的流逝, 毕竟是自然规律, 只带来一阵唏嘘. 刚才跟冯老师聊聊, 我更着重的问 :" 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有否 给你带来巨大的冲击?" 很高兴得到的答复是没有. 冯老师当年怀着满腔热情, 从海外回到大陆, 把自己的 知识, 青春和数十年的时光, 都奉献给了十七中. 如果仍然受到冲击, 那痛苦的感觉, 该当如何深刻, 作为当 时的学生, 该又情何以堪 ? 冯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教过我, 可我对她的谢意, 可谓"衷心铭感". 因为她曾做过我妻子梁丽华(当时名叫 梁女)的班主任. 我谢谢梁老师教出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学生, 无怨无尤地与我在生命的道路中风雨同行. 有 人说, "女人之为物, 没有她就心神不定; 要了她就鸡犬不宁." 我要说, 这句话错了, 起码不是放之四海而皆 准. 最明显在十七中, 就有多少师姐,师妹, 是家庭, 是社会, 顶着半边天的人材啊 ! 看看自己, 少年子弟江湖老. 当年在元旦化装晚会中喜欢扣两撇鸡胡须, 带一支"士的", 穿一套长衫, 在 舞台上叫着"长衫马褂, 周身虱那", 嬴得陈建屏校长奖给几颗糖的学生, 今天不必化装, 已经真的两鬓披霜 垂垂老矣. 冯老师一定记得, 文革前常上演话剧 [蔡文姬]. 曾经有一次, 发生一件趣事. 当演到蔡文姬已滞 留匈奴数十年, 她青梅竹马的玩伴董 于, 奉曹 操之命北上接文 姬归汉. 驿马声中, 董 于一声"我这就得命 去也," 跟着往下巴一捋, 董 于才发觉匆忙上台竟忘了挂上胡须. 这时台下观众大笑. 幸亏这演员甚有急才, 跟着补上一句 : "儿时相伴, 白首相逢, 我只好剃尽了须儿, 免得文姬伤感呀!" 这一补白, 嬴来满场掌声. 今 天的我, 平淡无奇, 拿不出一张亮丽的成绩单以呈报老师, 亦只得在今晚赴会前, 好好地"剃尽了须儿, 免得 冯老师伤感." 以表示我对十七中少年时代的陈伟英老师, 张植章老师,冯霭媛老师永远的敬意.

   ★ 4月1日上午, 黄建言校友在假日酒店的餐厅, 与黎明志校长, 云贞芳, 彭国喜, 李 菁, 岑翠萍, 鲍际时, 张 治安, 陈奇遇, 何婉玲校友茶聚. 话题轻松广泛, 气氛无拘无束. 中途不知道怎么会引出这样的对话来? 张治安, 陈奇遇, 岑翠萍, 鲍际时同是66届高三(3)班的同窗. 张, 陈两位是共青团员和团干部. 岑, 鲍两位非团员, 大概还是争取入团不被接纳"个只"(那种类型). 岑处和鲍 处(两人均为当第一把手的处级官员, 职位总经理, 董事长, 党委书记)相顾 :"我们都是正在做或曾经做过党 委书记的人" (据说, 掌管的都是千人以上的公司或结构) 相问 : "我们都没有入过共青团, 都是入不了团的 人. 直接入了党." 相笑, 大家也跟着笑起来······ 昔日的团支部书记和今日的党委书记, 源出一处, 荣枯变幻, 别笑话造物弄人, 皆各自修行也. "将相本无种, 男女当自强." 噫 ! 微斯人, 吾谁与归 ?

   ★ [故乡寻梦] 刊登了题为 "黄建言校友美国回穗会广州校友" 的报道 : "2000年4月6日晚上, 黄建言校友夫妇从美国回穗, 假座东湖公园千岛咖啡厅, 会见了部分广州校友. 他详尽地介绍了"美加校友会"的成立过程和近两年来为会址捐款筹集资金的感人故事及人 生百态, 也表 示了对进展的无奈, 也算是一个段落的小结吧! 但通过这次活动, 联系到了不少校友, 并为日后 "美加校友 会"的生存和发展, 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在场的校友, 情绪激动,纷纷表示日后要为 "美加校友会" 多作宣传, 多出主意, 为后人尽自己的一份微力. 在座的有旅居香港的校友潘玉英, 广州校友陈一阳, 罗长江, 区志武, 诸长奕, 吴梦梨, 陈慧姗, 林尤汉, 杨燕萍, 周灿棠, 邓学恕等人."

   ★    金庸· 周星驰·王朔   镜 子

   (续上期)我们的 "才子" 王朔和周星驰大不一样. 以前正人君子们骂他 "庸俗", 而年轻人 热烈地支持他, 他 自己也以 "俗" 自傲. 如今光阴流转, 当年的小青年王朔早已功成名就, 步入事业小成的中产阶级行列,并且开 始发福. 因此他开始觉得, 自己有资格, 有义务指责别人的作品, 别人的阅读爱好, 别人的文化品位俗不可耐 了. 而且我们发了福的王朔, 很不高明地仍旧采取了泼妇骂街式的方式, 却忘了自己已经今非昔比, 不再适合 采用小流氓的战略战术来博取注意 ------ 那只会引起与他同龄或者比他年轻十来岁的人的嘲笑和诧异. "人一阔, 脸就变", 这是鲁迅的至理名言, 反传统的王朔未能免俗, 犯了和中国大部分文人 相同的毛病, 而 且更为幼稚. 不知王朔如何敢批评金庸作品千人一面, 因为他自己写的那些人, 几乎全是一类 文革中胡同串 子 (或者军队大院) 里的小流氓, 发展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小混混, 再后来, 到了今天, 这些人也许在社会上混 出了个人模狗样, 也许还是愁眉苦脸满嘴酸话. 这些几乎同一背景的人, 说着几乎一样的话 : "我是流氓我怕 谁", "过把瘾就死", "爱你没商量" ····如出一辙的北京痞子语言; 有着几乎一样的烦恼 : 生活太闷太压 抑,没人理解; 读王朔的小说, 基本是读他的自传之一, 二, 三, 四, 主角名虽不同, 但其实都是一个人, 这种写 法虽然自恋, 但谁也不能否认王朔描写这一类人物非常深刻而且成功, 这已经成为他的金字招牌. 而且没有 人指责王朔不会描写农民, 正如没有人指责张爱玲不会描写共产党员. 可是王朔却偏偏要来指责金庸描写人 物没有新意. 金庸曾经说过, 他写小说, 尽量不要重复已经写过的人物, 情节, 感情, 甚至是细节. 限于才能, 这 愿望不见得能达到." 因此在写了十三部小说之后, 他感到已经很难在武侠小说的范畴里有所突破, 于是用流 氓无赖韦小宝的发家史, 为自己的侠客世界做了一个总结. 金庸的态度, 周星驰一样是诚实的. 是我们的中产 阶级王朔, 然要把那个文革小流氓的梦死撑到底, 拼死拼活地弄出个了无新意却要玩深沉的 [看上去很美], 读者何止要捏着鼻子, 简直是咬牙切齿也读不完头两页.

  作家的创作力枯竭, 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文坛向来是 "皇帝轮流做, 明年到我家", 各领风骚数十年. 写不 出东西, 成不了焦点本来让人同情, 可是偏偏有一个俗不可耐, 收山多年却屹立文坛不倒的金庸, 是可忍孰不 可忍? 于是我们的 "才子" 一通乱棒, 原想在金山脚下敲出点声响, 没想到招来了一大批同样手持大棒的守山 人, 一通乱棒又被打将回去. 王朔此番发难的最失策之处, 在于他选了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东西说三道四, 比如他批评金庸扭曲了中国人 的形象, 使世界对中国人产生误解等等. 金庸的罪名可谓大矣! 可是到底王朔对中国人的性格了解多少呢?或 许他了解的, 只是那一点点痞子性格吧! 从历史的记载看, 中国古代的侠客, 其行为往往是常人所难以想象 的. 比如荆柯, 因为他夸赞某歌女的手好看, 燕太子丹就把这个女人的手斩下来送给荆柯, 而荆柯也接受了, 后来更为了替太子丹报仇而杀了樊于期, 樊于期也同意让荆柯提着自己的头去见秦王. 他们的行为, 在今天 的人看来是残忍而野蛮的, 但是却没有人能够否认荆柯和樊于期的英雄气概. 我们能用今天的人格标准去要 求他们吗? 或许我们更 "文明"一些, 但有多少人有古人那种轻生死, 重承诺的慷慨豪情? 李逵吃人肉 (李鬼和 他老婆), 令人发指, 可是谁能说施耐庵写李逵写得不好, 李逵不是英雄? 在现实生活中你找得出李逵和荆柯 这样的中国人吗? 如果找不出, 何以中国人要把荆柯和李逵当作两个永恒的形象来歌颂? 在现实生活中你找 得出荆柯这样的中国人吗? 按照王朔的说法, 因其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我们是不是可以指责司马迁和施耐 庵扭曲了中国人的形象? 中国传统文学对侠客的歌颂, 历来是把他们放在道德标准之上的, 这一点和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是一样的 英雄注定是悲剧结局的, 英雄注定要死, 因为英雄不容于社会和世俗. 金庸的作品受传统的影响很深, 但又加 入了一些现代的东西, 比如他的小说虽以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收尾, 但主人公多在退场时身死情断, 或者失意 而退, 留有无限的遗憾; 金庸认为在古代三妻四妾很平常, 可是今天的读者不一定能够接受, 于是他摈弃了武 侠小说男主人公最后左拥右抱的传统, 改为描写生死不渝的爱情; 传统小说的主人公过于完美, 金庸便有意 把自己的主人公写得充满缺点 : 郭靖呆头笨脑, 杨过轻薄放荡, 张无忌优柔寡断, 萧峰杀人如麻等等. 这些,都 是金庸为改进武侠小说形式而做的可贵努力. 然而, 在王才子的眼里, 不合我王某人口味的东西, 决不是什么 好东西. 有一点王朔自己可能不曾预料到, 喜欢读他的作品的读者, 大多也喜欢读金庸的小说. 这是非常值得玩味 的地方.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