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273期 ) 2017.07.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07月11日, 许均培(58届), 何爸爸(59届), 甘弗钧(65届), 还有二十世纪 中叶广东足球名宿黄福孝. 茶聚屋仑华埠金牡丹海鲜茶寮. 夸张点说, 这是一次足球界前辈的聚会, 话题自然总离不开足球, 过去现在, 中国欧洲美洲世界杯…………球迷会问,广东足球史上“第一个矮脚虎”是谁?就是现在已七十几岁的黄福孝. 出生于广州的黄福孝从小就对足球有着极高的天赋,因为家贫买不起球鞋的他少年时代就靠打赤脚磨炼球技。那时候每到下午3时多,黄福孝就和很多小朋友一起到沙面球场踢球,他的护球技术相当出众,一般两三个人很难把他脚下的球抢过来。建国之后,广州教练李文俊发现了他这个人才。黄福孝在1956年加入广州队,他身披9号球衣为广州队征战联赛。在后来为广州队实现“冲甲”的过程中,黄福孝和关辉舫一起成为主要的得分手。, 他与杨霏荪、关辉舫、程洪深、廖德营被球迷敬称为“广东五虎将”. 黄福孝身高不过1.67米,体重只有58公斤,是当时广东队著名的“小个子中锋”。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黄福孝与关辉舫两人配合默契,令国内多支劲旅无所适从。当时全运会的冠军解放军队面对黄福孝的屡次突破无计可施,只好采取粗暴的犯规手段来遏制。黄福孝一直以球员身份为广州足球一线队效力到“文革”爆发后。

   退役之后,黄福孝为培养广东足球人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在广东女足运动的创立阶段中起到很大作用。如今,黄福孝愉快地安享晚年,并不时参加广东元老足球赛。令人吃惊的是,黄福孝在60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广州荔湾区体育场参加元老赛,他居然能在沙场硬地上表演“倒挂金钩”的绝技,观者无不对他的精彩表演拍烂手掌。苏永舜带领广东队在20世纪70年代两度在国内登顶,被称为是“南派”风格走向成熟的关键缔造者。回顾“南派”风格60年的发展历程,苏永舜说:“广东足球60年来有起有伏:上世纪50年代有过一些成绩;60年代回落;70年代在5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创造了第一个高潮;80年代继续发展;90年代开始大幅回落,直到目前还没有真正重新崛起。历史证明,广东足球什么时候能贯彻自己固有的技术风格,就一定能取得成绩,什么时候不尊重这个规律,那成绩一定不理想。‘南派’风格绝不会消亡,因为它符合现代足球发展的核心追求” 苏永舜认为,“南派”风格并非一成不变,但讲求丰富和融合,也绝对不能把本质的东西抛弃掉。“一个球队的风格,与一个教练员的战术思路是相吻合的,但关键还是要靠有能力的球员实现。不管这个球员来自南方还是北方,只要他技术过硬,那么他适应‘南 派’风格就不会有任何问题。”苏永舜说,“一支整体技术含量高的球队,即使有其他类型的球员加入,只会丰富综合战斗力,而不会改变打法风格。比如,强力中锋拉尔森去了巴塞罗那,并不会改变巴塞罗那华丽的进攻风格”

   ★ 加拿大校友李兰芬(58届),云贞芳(61届),车卡林(61届),伍兰茜(61届)和胡嫣红(62届)等及亲属, 07月13日在温哥华的君悦海鲜酒家茶聚.云师姐说,这几位校友近年来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小组合,几乎每个月总有两三次聚会,或饮茶或开饭,又或者去吊桥游览等近足旅行(大家毕竟不再年轻了).同龄人有同龄经历与话题,同龄人有易于沟通之便,看来她们有意无意之间在经营着这种维系.大棚人聚会的气势,小圈子的温馨,同样美丽可人,有如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校友会欲将不同届别不同年龄层的人汇聚,说真的谈何容易,芸芸众生年龄/性格/爱好/经历/现状等等的差异,相处起来代沟多多,话题少少,一次起两次止第三次就…………可以说是目前社团的普遍和难堪.小圈子聚会应该被重视被珍惜被发扬,三五交往,随时随地,可以拼凑出连续而不间断的联谊纽带来.俗说嘴形对,相交相见才开心,聚会是为寻开心!不妨试试提倡小圈子聚会成为日后联谊的其中一个基准,希望像那涓涓细流的无数汇聚,成就了江,成就了河,成就了大海.“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二十三岁的校友会还算年轻吧,她离“而立”尚远, 离“不惑”更远, 离“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就更更更…………那个了.美加校友会从来没有改变过初衷,她的立命自诩:不甘随波逐流,始终自以为是策马由缰,活出真我风采.皆因有梦随行,皆因一路上有你.

   ★ <有梦随行>“寻人”篇 摘录:

   “Dear J. Wong 暨同学们: 很荣幸从<星岛日报>里阅到大中中学在美加校友会的消息.我来美数十年(1939年),从未知闻有此组织,曾踏遍港澳美,只知在香港仍有一班老同窗(1935 ~ 1938年毕业者),经常定期在九龙琼华酒楼茶叙,那里人数现已处于式微中.在美加尚有十数位,湾区则有三位,多是37年毕业的.经过日军侵华和国共之争的洗礼,我们这些暮年之辈可算是幸存的老同席了. 广州友人告余,大中改为十七中,我曾三临校门而不入,伫望外景,深感桃花依旧,人面皆非之慨.友人欲介绍我探视校方,但觉得一人前往,意义不大乃止. 一九三七年是大中创校最兴旺及高,初中学生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高中四个班),但又是不幸之岁 ----- 迁校韶关和分校开平赤坎.于毕业期间,同学们在困难中组编<同学录>,各手一册.于投考大学第一科时,日机突袭广州,同学们从此分散,各奔前程,大多失去联系.我把<同学录>带归乡间,其时广州等地沦陷,我则偷渡澳门,香港来到美国.解放后我由美回国,把<同学录>带到香港交同学们过目,所知乃仅存的一本.由于年已老去,无人接手保存,乃建议由我寄回母校(有说十七中改回大中校名),后来邮包打回,说“无此校名”,我只好将它带回美国. 现有你们这一代较年轻的同学, 我相信这孤儿 将有寄托了,使后来者看的先贤们的遗照及领会他们的辛勤创业与教诲.或者同意带回母校保存作为校史之一. 很喜欢读到你们的聚会消息及组织意旨.我们看到今日人类互相残杀的惨象,正需人们共同努力去改变这个没有人性的世界.同学会正是萌芽阶段,大家以纯洁的心灵为社会做点工作,在全无私贪的驱使下勇敢前进. 暂不多谈,我要把你们的报载影印寄给老同席,告诉这个好消息. 祝 旅祺!    方锡祥 Apri 15, 1995”

   ★ 1937年高中毕业到1995年向美加校友会报到,超过半个世纪的58年时光间隔,岁月流金,从花季少男洗练成八旬耆耄.方师兄始终无法忘怀吸吮知识乳汁滋润了自己可以一生受用的母校.即便离开了课堂,经历了个人意义的生命之旅,但是少时求学轶事犹在,师长学友关爱犹在,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网络,不时融化成温馨而浪漫的“学愁”,以个人行动反哺母校:他捐赠书籍给广州十七中;他联络了18位居住在美国和加拿大,11位居住香港的1934年至1938年大中中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他积极参与美加校友会的建设,捐资赠物,出谋划策.

   校友会大,小两个招牌,均由62届高三(甲)班张百江校友包工包料捐赠,从自己装修公司抽调两个工人,花费三天时间制作.他还随时无偿为会址提供维修服务.作为初生代召集人,方师兄和他,用心用力用钱去抚育去陪伴美加校友会从荒漠一路走来.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