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148期 ) 2007.2.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戊戍变革最重要的两位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是广东人.

   ★ 康有为:变法薪火传后人

   康有为,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广东历史文化名人.19世纪70年代,南中国的一个小镇,一个出身于破落地主官僚家庭的弱冠少年,在别的孩子懵懂之中尚不知“国家”为何物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思索,后来写下这样一段极具想象力的话:“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这个少年就是康有为,这段话出自他的主要著作——后来被梁启超喻为“大地震”的<大同书>. 康有为的出生地——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乡苏村的“延香老屋”. 延香老屋 康有为故居的原名,康有为诞生于此.始建于清代中叶,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在老屋住了5代人,故康有为称之为“百年旧宅”.在这座老屋里,康有为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其间他饱读中西书籍,初步萌发和形成维新思想体系 目前这座“国宝级”文物,藏在小巷深处,挤于民居之中,门檐上飞过一排电线,内里阴暗潮湿

   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1858-1927),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和学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后又号更生,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他出生于广东南海丹灶镇苏村一个衰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后人因此尊称他为“康南海”或“南海先生”. 在“西学东渐”的年代,青年康有为博览群书,开始了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艰苦历程.从1888年至1898年,康有为先后7次上书,设计了一个以君主立宪为主体的救国方案.其间,康有为与维新派人士还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建立学堂,创办报刊,广泛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在其影响下,光绪皇帝于1898年6月11日宣布正式变法.是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并下令捕杀康有为等维新志士.“百日维新”湮没于血泊之中,但它作为一场政治,思想启蒙运动却青史长存. 此后,康有为开始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但始终没有停止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案.然而,由于未能随历史潮流前行,康有为在海外组织保皇会,并在1917年直接参与“张勋复辟”的丑剧,写下一生中的最大败笔.1927年3月21日,康有为病逝于青岛.

   ★ 梁启超: 维新故人重放光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 倡导变法维新 1895年赴京会试期间,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拒签<马关条约>,变法图强,维新运动期间,曾任<中外纪闻>,<时务报>等刊物主笔,发表<变法通议>,影响巨大.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受光绪帝召见,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 和 <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同时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反对复辟帝制 辛亥革命之后,回国任北洋政府司法,财政总长.1915年,发表著名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猛烈抨击袁世凯称帝野心,并与蔡锷策划发动了护国战争.

   文化贡献卓越 流亡日本期间,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1918年退出政坛,赴欧考察西方文明.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晚年被誉为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造诣.其著作<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所遗<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1400万余万字. 这里所描写的,便是梁启超的故乡.1873年,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梁启超,出生于新会凤山之下茶坑村一个私塾先生之家.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待到我们寻访之际,先生辞世已75年,但这座百年故居仍然深藏于曲折盘桓的村宅中心,四周广植葵,榕,柑,橘,绿野无极,人声少闻.   梁氏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幢高墙围筑的青砖黑瓦平房,梁启超的少年时代便在此度过.想当年,在梁家门前来来往往的人,有谁曾料到会从这个门口走出一位撼动世纪之交中国政坛文坛的思想文化巨人?在寻访梁启超少年时代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摸索出这位维新巨人从启蒙到成长的心路历程.

   ★ 悠远的文脉和商脉

  宁波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其实已近1200岁了,在它身上背负的是沉重的历史。 当余姚河姆渡遗址展露在阳光下,一切想象均找到了出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记忆就此上延了两千年。河姆渡文明顺着姚江顺着历史滚滚流来,7000年时光繁衍了宁波的文脉和商脉。从历史的源头开始,宁波人的祖先就为后人打上了勤劳开拓的生命烙印。从这个源头开始,走来了历代多少名人,新中国近百名的两院院士,如今的余秋雨、陈逸飞们仍在为家乡的山水歌唱。 唐开元26年(738年),古城明州诞生了,悠久的传承为现代宁波人留下了2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史上的四明学派、阳明学派和浙东学派,王守仁、黄宗羲等一代宗师,传承着这个城市的文脉。没能长成租界的老外滩及散落的西洋建筑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一个中西碰撞的时代记忆,有长衫,有西服,像每一个彩色玻璃后的幻影,等待现实的重建。 天一阁是宁波文化底蕴的象征,那里尘封着30余万卷藏书,8万余卷珍版善本。这座国内现存最古老、亚洲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悲怆的文化奇迹。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的鼓楼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它是宁波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王安石曾在此做了一篇《新刻漏铭》,这实际是他的一篇决心革弊维新的誓言书。1930年,赴西方国家留学和经商的宁波帮们回家后在三楼置西式时钟,他们迫不及待地将西方的东西融合到传统建筑中,作为代表宁波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会让第一眼看到它的外地人瞠目。而保国寺、天童寺、七塔寺的佛光,不正代表宁波的恬静吗?

   宁波的商脉与文脉一样源远流长。发端于秦汉之际的宁波港在唐宋年间吸引了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阿拉伯商人的蜂拥而至,装满了陶瓷、茶叶和丝绸的货船令这里桅樯林立,鉴真和尚的东渡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都和宁波结上了渊源,梁山伯和祝英台也在这里演绎他们的爱情悲剧。三江口是历史上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外滩,老外滩上古老依然的教堂、通商银行的遗址时常触动宁波人的记忆。 上海是中国的骄傲,可是有谁知道现在有1/3的上海人原籍是宁波。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上海造梦的年代,也是宁波人造上海的年代。宁波商帮在十里洋场掷地有声,宁波商人甚至占据了当年上海仅有的两条以华人名字命名的马路——朱葆三路和虞洽卿路。宁波帮因此而名扬天下,无数令人敬佩的商人名字在这块土地上留下印记:包玉刚、邵逸夫、王宽诚、陈廷骅还有数十万的宁波帮后裔。 宁波人的成就数也数不清,发明了麻将,做出了第一件西服,比英国人早几十年发明了汇票,创办了最早的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了第一家纺织厂……宁波帮为什么会出名,主要是鸦片战争后四明会所(1803年,俗称宁波会馆)当时联合起来抵制法国人,这种团结的力量的来源就是“阿拉是宁波人”。 

   ★ 抱石头回家的宁波人

  宁波人的性格绵延着三江水的温和,它是内敛的,三江哺育下的宁波历史悠久,天一阁的书香幽垄甬城,人文荟萃却悄无声息,民实殷富却藏而不露,得西洋风气之先却仍固守自珍,这就是现实中的宁波.理想中的宁波城,是包容现在与过去的后现代典范,建筑中的今古交错令人产生无名错觉,记忆中唤醒曾经拥有却久已失落的荣耀和信心. 虽然宁波人做生意做得很厉害,宁波人的消费水平很高、潜力很大,但是人们在宁波这个城市却找不到多少高消费的地方。一般来说,不同层面的经济意义会有相应的文化意义与之对应,然而宁波却似乎成了一个特例。 一个城市的建设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对这一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几年的城市建设中,宁波一直没有淹没个性化,宁波人正努力把宁波当作一个品牌来打造,充分利用宁波优越的人文传统,依托赋予建筑不同的人的生活方式、经营方式和思维模式,最直接地接入与世界同步的文明,丰富宁波城市文化的层次,形成持久的城市品牌。现在宁波正对老外滩进行开发,既要保存它的传统因素,又要给它注入新的东西。项目营运者提出了‘宁波时尚地标’的概念,定位为时尚消费和人文追求。城市要实现现代化,特别是宁波这样一个城市,消费力强,更有必要。因此,从‘地标’的角度来说,它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时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华灯初上,沿江而行,甬江江水平静,恰似“宁波”这个城市的名字,只见甬江大桥上车辆川流不息,船王包玉刚的船就是从这里开出去的,突然感觉脚下的这块土地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三江之口,汲取了天地之灵气,作为中国“外滩史”家族中最悠久的一脉的复兴,宁波老外滩,即将被赋予新的都市文化,天衣无缝地融入宁波人的生活之中,展摩登风情,成为当地的时尚地标。新老建筑交相辉映,中西文化碰撞交流,新潮时尚元素舞动,更有享乐气息的居住方式,奢华的记忆以及内心深处理想生活的回潮。  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东北人、一个中原人和一个宁波人先后走过一条路,路中间放着一块石头。东北人经过时破口就骂:“谁那么缺德,把石头放到路中央。”说完跨过石头走了;中原人则在石头边停了下来,说“大路中央居然放着石头,一定有阴谋。”然后,绕过石头也走了;而宁波人呢?他绕着这块石头仔细打量,自言自语“这块石头这么大,也许能做点东西吧?”他抱着石头回家了。------ 这就是宁波人。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