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137期 ) 2006.3.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粤剧的乐器

   高胡、二胡、洋琴、小提琴、琵琶、南琶、古筝、三弦、椰胡、木琴。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钢丝弦,创制而成。并采用两腿相夹琴筒适当部位的姿式演奏,可减少沙音,也使音色、音量和音域都有所改进。   音色明朗清澈。擅长演奏抒情、活泼、华丽的曲调。用于演奏广东音乐、粤剧伴奏,是地方性的特色乐器。   高胡的形制结构与二胡相同,但琴筒比二胡细,多呈圆形。用红木或其它硬质木料拼粘后旋圆,有的加黄杨木线条拼粘后旋圆。近年制作的高胡也有琴筒呈椭圆形和扁八角形的。   全长约80公分。五度定弦,比二胡高四度或五度音。现已广泛应用于新型民族乐队,属高音拉弦乐器,尤宜于演奏富于装饰性的华彩乐段。

   【二胡】   二胡又名胡琴、南胡、嗡子、胡胡等。是最常见的拉弦乐器。 我国拉弦乐器约在唐代已经出现,称为奚琴,宋代又称嵇琴。                             今天的胡琴类乐器与奚琴颇为接近,又吸收使用了别种形制乐器的马尾弓,乃是多种乐器综合发展的产物.低音浑厚,柔和,高音明亮,刚健.发音可持续不断,强弱变化自然,还能做出独特的仿真效果,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明清以来,随着各种地方戏曲的勃兴而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今天的多种样式。   二胡琴筒用红木、紫檀、乌木、花梨木制作,呈六角、八角或圆形。前口蒙蟒皮或蛇皮,后口装置音窗,有木质或骨质的镂空花纹。琴 也用硬木制,琴头雕龙头或呈弯脖、平顶形状。有软丝弦绕轧的千斤,木质或竹质琴马。全长约 82 公分。 张弦两根,马尾弓拉奏。五度定弦,音域约四个八度。

   【洋琴】   两桥洋琴,又叫扬琴、蝴蝶琴(广东)、瑶琴(扬州)、文琴(贵州)、七音琴(四川)。相传其前身是波期(今伊郎)、阿拉伯一带的古乐弦乐器,约于明末传入我国,所以叫“洋琴”。最初流行于广东沿海一带,以后逐传至内地,它的发音清除悠扬,广泛应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说唱和戏曲伴奏,也可独奏。擅长大跳、琶音、座音、(半音)音阶回旋摹进之快速演奏。   民间传统上非常重视加花装饰润饰奏法,即以此特色为条件前提。合弦奏法、单手带轮、双手分奏复调亦为洋琴之特色。但洋琴是“直嗓子”,是少数无余韵变化的中国乐器之一。

   【琵琶】   琵琶是古老的弹弦乐器。现代琵琶有固定规格,有弦槽,置四轸,琴头上的“相”和面板上的“品”数目不一。   近代民间有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各种形式。“相”用象牙、牛角或红木制作,品为竹制。琵琶定弦法有数种,一般音高定为Adea四音,音域约三个八度又四个音。低音区浑厚、低沉,中音区明亮、柔美,高音区清丽、坚实,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   经改革的琵琶为六相二十五品,十二半音俱备,转调方便,用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

   【南琶】   流行福建部分地区的琵琶,称为南琶。用于演奏南曲。全国通用的琵琶均为竖抱弹奏,唯南琶保留着古代的演奏姿式,横抱弹奏。   四轴,张弦四根,由低到高称母线、三线、二线、子线,四相十品。

   【筝】   又名古筝又名古筝,在韩国叫伽耶琴,在越南叫十六弦琴。筝的出现最晚也在公元200年(秦朝)以前战国时期秦国已广范流传,直至今日潮州筝仍叫秦筝。《史记》中即提到:击叩钵、弹筝博髀,真秦之声也。更早的《战国策》也记载:齐国的临淄城,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东汉刘熙解释说:为什么叫作筝呢?其音高,筝筝然也。日人冈昌引《乐道类集》解释筝字的起缘:秦国婉无义之两女,争弹瑟(二十五弦),蒙恬破为二器,各取其半(十二弦与十三弦),秦王奇之,遂命名为筝,因争而成新器也。   古琴与筝瑟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筝、瑟有琴码,一弦一码一音,只能于演奏时透过左手之按、压、放等指法于琴码之左方奏出滑音、变化音﹔而琴无琴码,可用左手按指成音。一弦多音,且可用空弦、按弦、半按弦(泛音)成音。所以古琴只有七条弦,音域却比古筝更宽。两者相同之点是原则上空弦均定为五声音阶,(一般古琴定为F调之五声音阶,古筝则定为G调之五声音阶)   可以拂弦指法奏出流水效果。且同为高音在内,低音在外。古筝属八音中“丝”类乐器,原与琴瑟一样,,用蚕丝弦,音色古典﹔近代才改用钢线,音色铿锵﹔现代则更改用钢丝尼龙线,可兼得两者之长。

   【三弦】   三弦是古老的弹弦乐器,又名弦子。相传是秦代流行于民间的弹弦乐器“弦”演变而来。唐代崔令钦《教坊记》出现过三弦之名。“三弦所始:今之三弦始于元时。」以后一直延用不衰。鼓框椭圆形,两面蒙蟒皮。三轴,分别张子弦、二弦、老弦。近年用尼龙钢丝弦。内外弦定为八度。内弦与中弦定为五度或四度,音域约三个八度。演奏时,琴鼓置于右腿上,琴头左上方倾斜。南方多用小三弦,北方多用大三弦,用于说唱伴奏。清小说《老残游记》中描写黑妞白妞的演唱就是用三弦。   三弦的音质低音部浑厚,中音区明亮,高音区坚脆。扫音雄壮激昂,滑音娩转灵活。江南丝竹中有“三弦当板压“的口诀,即指三弦较少奏附点音,较多等分节奏以控制速度。三弦在民间伴随曲艺音乐之流传已有极深厚的演奏技巧基础,但一般说来,三弦的音色尖锐明亮突出,音准因长及无品格的关系较难掌握,所以小三弦虽仍普遍用于江南丝竹、潮州弦诗、广东小曲、福建南管等传统丝竹音乐中。

   【椰胡】   椰胡,流行于广东地区。音色柔和纯厚。用于演奏硬弓组合之广东音乐和多种广东戏曲、曲艺伴奏(如南音),也用于新型民族乐队,为中音乐器。琴筒用半个椰壳制,前口蒙桐木板,背面开小孔或纹饰为音窗。用小贝壳作马。全长约60公分。两轴张丝弦两根,五度定弦,用马尾弓拉奏。

   广东音乐介绍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间,各种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和风格。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性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细短。本世纪初,民间艺术家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从习用的丝弦改为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禅院钟声》等。解放后,广东音乐又有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鱼游春水》、《春郊试马》、《山乡春早》、《喜开镰》等。亦广为流传。优秀曲目:

   《雨打芭蕉》是早期优秀乐曲之一。乐曲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南国生活的愉悦情绪。曲调运用顿音、加花等技巧,描写打在芭蕉上淅沥的雨声、芭蕉在雨中婆娑摇曳的形态以及人们旱热逢雨的欢乐。   《饿马摇铃》为何柳堂传谱,原以琵琶为主奏乐器,后改弦乐主奏。乐曲以不稳定的节奏和采用顿音等多变的音型,突出运用si、fa两音级,维妙维肖地展现了饿马摇铃的形象。   《平湖秋月》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他曾于金秋时节畅游杭州,触景生情,创作该曲。曲中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秀丽景色的感受,曲调既采用了浙江的民间音乐,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它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龙飞凤舞》,民俗节日中挑着龙灯耍戏的长龙,每每成为中国人对新气象的呼唤。龙凤呈祥,是中国人民心目中对美好事物的象征。乐曲的主题音调采用切分节奏,富有极强的推动性,顿挫有致,若舞者的步态,前迈后撤,辗转腾挪。小锣的清爽音色,唢呐的声声鸣唱,弹拨乐器的整齐节奏,共同造成了欢乐的气氛。  《汉宫秋月》(又名《三潭印月》),中国传统器乐作品,有不少在长期的流传和改编后,与原来的曲名相差很远。《汉宫秋月》原为哀怨之曲,而《三潭印月》已将哀怨之情尽扫。在原传自北曲的旋律主干上,大量加入了广东音乐语言的细微装饰性华彩,从而使北曲的刚劲绵长,变为粤曲的细腻轻爽。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