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135期 ) 2006.1.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新年贺词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恭贺美加和全世界的校友进步,健康,幸福。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美加校友会

   粤剧和粤曲是广东文化的一个特有文艺标记

   粤剧简介

   粤剧是一种唱腔多样化的剧种。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善于吸取其它剧种的长处,她的唱腔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能力。   粤剧是岭南剧派的主要品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华侨聚居的地区经常有演出。明代弋阳腔、昆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在广东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随后,出现广东“本地班”,汇集众腔之长,独创自己的特色。后以梆、黄为基础,溶汇弋、昆诸腔,并与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音乐曲调结合,遂成为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腔调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阳腔和江苏省的昆山腔,相当于京剧的西皮)、二黄(源自安徽省的吹腔和高拨子)、西皮(源自陕西省的秦腔,相当于京剧的西平调)、南音、粤讴、龙舟、木鱼、咸水歌、梵曲等。伴奏乐器多样,除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边锣等民族乐器外,现代还运用了小提琴、大提琴、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灯光方面较多吸收话剧、电影、西洋歌剧的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粤剧角色分类原在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当,后来演变为生、旦、文武、武生(须生)、公脚、小武、六分、拉扯等行当。清末民初,新编剧本层出不穷,剧目总数累计约有五至六千个。   近百年来,粤剧界人才辈出,曾涌现出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驹荣)等流派及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演员。

   广州是粤剧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几百年来人才辈出,影响遍及全球粤语华人地区。1949年后,粤剧艺术在广州更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名伶马师曾、薛觉先、白驹荣、红线女等云集广州,在50年代使广州的粤剧艺术大放异彩,涌现出《搜书院》《山乡风云》等经典性剧目。红线女的《昭君出塞》、《荔枝颂》、《羊城八景》等粤曲更是历唱不衰,声名远播海外。   80年代中期以来粤剧受娱乐风尚变化的影响活力锐减,但由于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提倡,以及编剧人员素质的提高,粤剧演出的剧目在艺术质量上日臻完美。《三脱状元袍》、《南唐李后主》、《金陵残梦》、《睿王与庄妃》,现代题材粤剧《土缘》等,都曾获国家和省市奖。近年经过体制改革后,粤剧演出显示出新的活力,有影响力的演员也相继脱颖而出。

   粤剧产生和形成

   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广东化了的江西弋阳腔、江浙昆腔演唱梆黄为主体的剧种,这一剧种实际上是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广州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这里值得向朋友们着重介绍的是,首先,在全国所有地方剧种中,粤剧是最先到国外演出,并发展到国外的。粤剧不仅以广州为中心,流行于广东省内城乡、港澳地区、广西、云南,而且流传至东南亚、欧美。据美国《阿尔塔加利福尼亚日报》于1852年10月28日(清咸丰初年)载:“广府戏班鸿福堂(译音)在旧金山演出”。由此证明早在咸丰初年粤剧戏班活动范围已达美洲,这可能是开创中国戏剧到美洲演出的先例。1857年粤剧艺人在新加坡建立粤剧行会组织“梨园堂”。18世纪80年代,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粤剧演出。l 908年革命党人陈少白和进步文人黄鲁逸等组织的粤剧志士班到新加坡和南洋各地演出。

   其次,粤剧艺人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广州粤剧名班“凤仪班”著名艺人李文茂于1854年响应反清会让天地会的号召,联络三元里乡民,率领粤剧艺人起义,义军很快便发展至数万之众。李文茂率军围攻广州失败后,退至广西,攻克柳州,并自立为“平靖王”,曾一度拥兵十万。1858年攻桂林失利,身受重伤,在败退中逝世。他作为一个艺人举义称王,是古今中外少有的。清末许多粤剧艺人积极参加或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上边提到的粤剧“志士班”利用粤剧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民主革命,编演新戏,抨击贪官污吏和时弊,歌颂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并且走出国门到南洋演出为革命筹款。还有不少艺人加入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 粤剧演员出身的李文甫,在“三二九”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土之一。

   第三,粤剧是全国所有地方剧种中最早进行商业宣传,参与商业广告的。1930年著名粤剧艺人薛觉先演出名剧《白金龙》,为民族资本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宣传该公司名牌“白金龙”香烟。演出时舞台大幕上绣着“观白金龙名剧,吸白金龙香烟”广告词。苔演时还免费向观众赠送白金龙香烟,此剧持续上演一年,同时灌唱片、拍电影,向海外发行,使白金龙香烟知名度迅速提高,为民族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粤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经三四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进入鼎盛时期,增加了剧目,唱腔曲调多元化,造就了一大批以唱腔著称家和流派。同时吸收各地剧种做功和北派武打,使粤剧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 彩,更臻成熟。在舞台美术、场景布景上进行革新,引入声、光、电、化等先进科学校术手段,增加粤剧的魅力,使之成为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地方剧种,深入到干家万户,从岭南经济文化中心广州、珠江三角洲发展到全省,广西,港澳地区以及上海,台湾等地操粤语人士聚居之处,并流传到美,加及东南亚地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人才辈出,出现了人称粤剧五大流派、四大名旦。五大流派是有“万能老倌”美誉的薛觉先创的韵味流长的“薛腔”;名丑马师曾开创的“马腔”,即“乞儿喉”;被称为“小生王”的白驹荣开创的“白腔”;丑生廖侠怀开创的“廖腔”以及“金牌小武”桂名扬开创的“桂腔”。四大名旦是当时誉满省港澳的上海妹、谭兰卿、谭玉兰、卫少芳.

   节日里的粤剧曲目

   过去粤剧一般在节目都有较为固定的演出剧目,在春节、大年初一必演《八仙贺寿》、《跳加官》、《仙姬送子》和《醉打金枝》,四剧一场演完﹔如师傅诞、元宵及神诞等,则先加演《玉皇登殿》短剧﹔如观音诞、浴佛节等,必演《香花山大贺寿》。开演头台第一晚,循例先演《六国大封相》,作为全班演员大检阅。现将各剧介绍如下:

   《八仙贺寿》又名《碧天贺寿》,演员分饰八仙出场,向天叩拜,读白四句:“东阁寿筵开,西方庆贺来,南山春不老,北斗到天台”。以表示庆贺吉利。   《跳加官》,又名《加官晋爵》。这场戏,由正武生口衔面具,敲击乐衬托,以舞蹈跳架动作完毕,面向台下,抽出一红条幅,上写有某某某加官晋爵,或某某人健康长寿,亦有用“国泰民安”四字,表示歌颂之意。   《仙姬送子》(即“百日缘”末段),规定正小生饰董永,正花旦饰仙姬,正小武饰马鞭(即持马鞭,为董永带马),正丑生担罗伞(董永使役)。   《醉打金枝》(只从“郭子仪祝寿”起至“打金枝后绑子上殿”止)采取它的热闹气氛,迎合观众爱好。   《玉是登殿》场面亦颇热闹,服装炫耀,出场先由老太监捧旨宣布:“大开天门,诸神朝天”两句,然后依次出场的是:左右天蓬元帅、天罡、地煞星、雷公、电母、风伯、云童、雨师,次为太阳(日)、太阴(月),然后续出门官(红袍红脸红须),灶君(黑袍黑脸黑须),沿台环行,最后出桃花女,穿红袍大靠,扎脚表演武功。

   《香花山大贺寿》,此戏剧情简单,只重舞蹈功架身形,如:降龙架、罗汉架、韦陀架、刘海架、观音化身架、童子拜观音架等,俱为粤剧基本功动作,场面优美有敲击吹打乐配合。   《六国大封相》,着重排场表演,剧中人物均须出齐按指定表演。例如:正武生演坐车,副武生坐轿待诏,正花旦推车,二花旦担罗伞,小武、二花脸等分饰元帅。小生、丑生、大花脸等分饰六国王。均有规定,让观众检阅全班角色人物完备与否。演出时间约一小时,然后才续演主剧。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