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129期 ) 2005.7.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从上期开始,发表陈南江先生有关于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论文.从战略角度去审视旅游业的明天很有必要,不能 够只顾埋头拉车,还需要抬头走路. 在常规的行程里,新瓶装旧酒, 一个劲地把价钱比下去.----- 这是旅游业的堕落. 游客少花钱以为捡到便宜, 但进店购物次数多,浪费旅游观赏时间,常常弄到不胜其烦. 这种局面需要改变.

   ★ (接续上期) 让美食成为广州旅游吸引物 陈南江

   可以说,广州市大力开发美食旅游已经存在机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饮食更加重视。到广州的旅游者的数量在增长。旅游者对饮食的关注程度和享受能力在上升中。即使是团队旅游者,也渐渐能够接受适当提高餐饮标准,而不再是长期一贯制的早餐10元、中餐和晚餐20元。甚至一些专门的美食团已经出现。如果加大广州美食的宣传,提高旅游团队在广州的餐饮标准,让旅游者体会一些广州真正的美味也是完全具有操作可行性的。 但是,必须看到,广州市大力开发美食旅游也面临着挑战。具体表现在地区间竞争日益强烈。很多城市也在打美食牌,办美食节,吸引旅游者。广州要寻找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定位,鲜明自己的形象。 美食的优势可以有三种:荟萃、渊源和特有。"食在广州"的一层含义就是荟萃。但荟萃是比较不能保持的优势,因为饮食的地区流传快速方便,各大都市美食多样化,广州这一优势比较难持久,不宜大做旅游文章。渊源是比较能够保持的优势。它是一种历史事实,无法更改。它往往代表着正宗。如顺德是粤菜发源地、北京烤鸭是最正宗的烤鸭、南京板鸭是最正宗的板鸭。还有特有,它也是一种比较能够保持的优势。一些美食材料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如三水的禾花雀、南京江宁的老鹅、苏州阳澄湖的大闸蟹。虽然现在飞机可以把外地的原料长途运输到另外一个城市,但游客还是会觉得到原产地品尝才放心,不会对原料的真正产地心存疑虑。

   二、积极发展广州美食旅游 发展广州美食旅游首先要提高认识。要将美食作为广州旅游吸引物看。旅游者来广州不一定去景点,但一定会饮食;外地旅游者和广州市居民可以为美食而旅游。 发展广州美食旅游,要看到不同的资源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广州市饮食可以分为郊区山村美食和城市美食。前者主要是针对广州市民,游客只会因有旅游吸引力的景点才会顺便去品尝,城市美食包括粤菜和外来菜系,市民和游客都是有开发潜力的市场对象。再从市场层次上划分,广州市餐饮场所分为酒吧西餐厅、中餐厅和大排挡,酒吧和中餐厅的市场目标也应当是不同的。落实到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五条,十个字。 对策之一,是宣传。要大力宣传广州美食,吸引游客来旅游,吸引来广州的游客在美食上多花时间多消费。在宣传着眼点上,不宜再一般性地用"美食天堂"、"食在广州",要考虑创造新的形象。要让外地旅游者了解"食在广州"的真正含义,了解广州美食的精华所在。建议把宣传的着眼点放在粤菜的丰富多彩和养生营养上,对外打出"中国美食甲天下,广州美食甲中国"(对国际游客可以改为"世界的美食在中国,中国的美食在广州"),或者"广州--让所有游客成为美食家"、"到广州,好好款待你的胃"。要总结美食节的经验,策划、组织大的节庆,引发媒体注意力。建议召开高规格、世界性的美食研讨会和美食节,形成大的影响。

   对策之二是建设。市区要建设美食街。美食街是一个旅游城市不可缺少的。美食街要分类、系列化,如酒吧街、海鲜街、西餐街等等,其中对于停车场的建设要充分考虑。郊区则与度假区相结合,建设美食点。 对策之三是教育。要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比赛与表彰对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会很有促进,通过比赛与表彰推出"名菜"、"名厨"、"名店"、"名品"("广州美食十大名厨"、"广州美食十大名菜"、"广州美食十大著名小吃"等等),让旅游者知道何处可吃、吃什么。 对策之四是管理。对食品卫生管理要从严。要推出一批"旅游接待推荐餐馆",利用原料的季节性开展大的美食节庆活动,要推出"广州美食之旅",积极组织"广州美食旅游团"。 对策之五是挖潜。要从餐桌上走向商场,从广州市走向世界。对食品加工(如水果饮料)和真空包装要大力鼓励。通过商品扩大广州美食的影响,增加其经济效益。如果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话,广州美食则是好菜需要好厨师。如何把这个菜炒好,炒出艺术,炒出影响,炒出效益,呈现到世人面前,让人闻香知味,纷至沓来,是广大旅游部门和餐饮部门的同志要多多切磋的。

   以新的旅游观点指导旅游业发展 陈南江

   一、科学认识和充分重视旅游业 旅游业是一个新的行业,对于旅游业的认识也经过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经过了两次飞跃。在1978年前,旅游业被当作一个文化事业来看待;1978年以后,旅游业被逐步认识为一个经济产业。1980年代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充分的调查研究论证之后,提出旅游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要选择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 但是,仅仅认识到旅游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还是不够的。与其它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2000编制的《广东旅游发展战略》总报告中,我提出旅游业是一个“动力产业”——一个能够全面带动、拉动和联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发展的“动力产业”。它带动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联动第二产业,能够促进招商引资。对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这一性能更加明显,应当作为引爆产业优先发展。在今年9月接受南方电视台《财富论坛》节目访谈时,我又提出,旅游业是一个“环境产业”,它在全面改善一个地区的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的同时,也依赖于一个地区的经济、交通、治安、生态环境,对于卫生环境、政策环境等十分敏感。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大力营造旅游大环境,特别是旅游者的消费环境、旅游企业的经营环境、社会资金的投资环境、旅游管理的行政环境。如果旅游者在消费中总是遇到假冒伪劣商品或半夜被查房,如果旅游企业在经营中总是遭受“管卡拿要”,如果投资单位迟迟不能办好各项手续,如果旅游局的工作总是不能得到其它部门的真正配合,一个地区的旅游业是肯定发展不起来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包括六个要素——“吃、住、行、游、娱、购”,只这六个方面远远不够,还需要“营销”、“大环境”两大要素的同步发展。旅游业应是“八要素”。“六要素”的说法,一方面误导了地方政府甚至旅游部门的观念,以为只要有好的景区、好的宾馆等等,旅游业就肯定能够大发展。这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老观念。另外一方面,也误导了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做好自己应当做的最重要的工作——营造大环境,而是直接投资景区建设,这是越俎代庖的行为。其实,政府如果把大环境营造好了,只要旅游业存在商机,社会资金自然会流向旅游业,以资金开发项目,以管理盘活项目,以设施提供服务。企业就会在“吃、住、行、游、娱、购”六个要素方面担负起主角,旅游企业自然能够快速发展。

   二、客观分析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条件 传统的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理念中,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如何对于发展旅游业可谓生死攸关。但是,旅游业与旅游资源的关系并不是这样简单,应当纠正过度重视旅游资源、唯旅游资源论的倾向。 1、资源的评价与产品的开发有着重要的联系,表现在高级别的资源有条件发展为高级别的产品.在招商引资、开发指导方面需要作为工作重点加以倾斜,一流的资源应当选择一流的企业来开发和经营。这种“一流”,指的是有资金实力、有投资诚意、有管理素质。一些地方急于招商引资,让一些大大小小的企业把整个旅游区分割占有,导致不少地块被有意炒卖的企业搁置,不少地块被低水平开发,整个旅游区的规划难以编制和执行。 2、文物价值、生物价值、地质价值不等于旅游价值。对于游客是不是能够产生吸引力、是不是交通便捷是旅游开发价值的判断标准。有些资源是高级别的文物或者稀有的生物,但如果只有研究价值、规模小或者难得一见,是没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的。 3、资源与产品不存在对等性。二流的资源不意味着只能开发二流的产品。资源是原有的自身素质,产品是加工创造。一流的开发理念完全可以把二流的旅游资源开发为一流的旅游产品。关键在于满足游客需求的创新思路。4、产品对资源不存在依赖性。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能只着眼于通常提到的资源——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以公路为基础,如果一些城市距离几个重要客源城市3小时车程之内,有条件而且有相当大的必要发展度假产品。与观光产品不同,度假产品(温泉、海滨度假区除外)的开发在选址上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其吸引旅游者的条件主要是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设施、良好的服务,这三个方面是运用资金和管理即可以营造的。度假产品对于资源条件的要求不高,主要是环境清幽自然、地形适当、水源充足。所以,各地政府不应当把眼光只放在自己的资源上,没有资源就妄自菲薄,要认识到,在一定的条件下,没有资源一样可以开发旅游产品,一样可以发展旅游业,甚至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

   三、以新的旅游观发展旅游业 1、要致力于实现旅游业现代化 当前,中国在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一些城市在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一些县(市、区)开始创建“旅游强县”,一些地区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重视旅游业当前的战略任务——实现旅游业现代化。什么是旅游业的现代化?我们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旅游产品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服务现代化和产品精品化)、旅游环境现代化(包括上面讲到的四个方面的旅游大环境)、旅游管理现代化(包括管理方式、管理设备、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效率等全方位的现代化)、旅游宣传现代化(包括宣传方式、宣传设备、宣传观念以及宣传效率等全方位的现代化)。 (未完,待续)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