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122期 ) 2004.12.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美加校友会在1989底至1999年初筹款购买会址.曾经风风火火,过百校友认捐,其中六十多位的捐款到位并 存入校友会的银行帐号.母校和黎明志校长支持,在广州开设了省港澳校友捐款专用帐户,几十位校友的捐款存 进去.现在部分捐款校友提出,这些捐款远不足够在美国特别是湾区购置物业,建议退还捐款. 退还捐款? 保留捐款? 请缴纳了捐款的校友们讨论.   从这一期<通讯>开始,将刊载当年筹款购买会址的一些实况,重温昔日的激情.我们有梦,有梦的人生真美丽.

   ★ 12月6日湾区召集人会议, 提议由黄建言, 张宝珠, 潘锦泉, 司徒穗彤, 王斌林,黄健志, 黄良格, 谭景林, 云贞芳等组成筹款工作小组, 由陈念藻, 郑 炎,黄淑仪等组成置业工作小组. 这次<会议记录> 摘抄如下 : "···对购置校友会物业和这段时间各分部反映的意见进行认真讨论. 提出一些建议,请各分部审议. 并通报一些情况, 请各知照. ① 美加校友会所在的物业已经出售, 近期需要从原址搬走.对这四年来郑 炎校友的付出, 美加校友会心存感激. 正是他给予足够的财力, 物力, 精神和智慧的种种支持, 美加校友会才从襁褓里发育成长, 顺利地跨越过最艰巨的起步阶段. 他表示继续支持美加校友会的建设. ② 湾区总部召集人黄建言, 黄淑仪;加拿大分部召集人云贞芳;夏威夷分部召集人梁永铨 与黎校长等母校领导们和沈会长等校友会理事们深入而乐观地讨论美加校友会的发展前景..黎校长再次表示母校尽力支持美加校友会. 黎校长带头捐款,并指派母校的总务主任负责捐款, 为捐款开设专门银行户口. ③ 把美加校友会登记成非牟利社团,委托79届校友廖少毅律师办理有关申请手续. 登记用的英文称谓 : GuangZhou 17th high school Alumni Association (N.A.) 银行户口的简写: GSAA(NA)···· ④ 陈念藻, 郑 炎, 黄淑仪三位校友愿意做校友会的联合担保人,将向金融机构贷款, 弥补现阶段在校友内筹款的不足, 争取尽快买下计划中的物业. (位于屋仑的一间独立屋,约15万美元) ⑤ 请各分部开始广泛地发动校友们捐款或提供私人贷款, 少少无拘.为建设校友会的自置物业 即使添一块砖或加一片瓦, 都算一份心意.·· ··" (摘自<美加校友通讯>(试刊50) 1998.12.)

   ★ 12月8日, 以美国东西两岸的重镇为中心的筹款活动开始了, 通过电话, 传真,茶叙, 饭局等方式方法, 在 广阔的美加大地全面铺开. 筹款者的热情和投入令人叹为观止,在他(她)们的策动下, 12月19日纽约广东同学 会的晚会, 12月26日洛杉矶刘咏璋娶儿媳的喜宴,席上的校友纷纷认捐. 校友们一如"认捐辞"所云 :"我们为 购置会所捐款,希望你加入我们的行列.纵然添一片瓦或增一块砖, 聚集起来美加校友会就有了一个家, 一个真 正属于每个校友的家,一个更具发展空间的家. 我们讴歌"一掷千金"所展现的辉煌, 更加企盼"集腋成裘"所荟萃 的灿烂,正是大众一心的倾力倾情,才始涂抹出美加校友会明日的灿烂辉煌 !我们不在乎自己捐款的具体数目,或 多或少. 只在乎捐赠的行动. 我们只在乎这一次能够参与其会."

   到12月29日, 第一份100位认捐者的名单出现了 : (时间为序) 张百江(1,000) 陈念藻(1,000) 黄淑仪(1,000) 黄建言(1,000) 张宝珠(1000) 潘锦泉(2,000) 梁永钜(63届) 李咏虹(72届) 谭景林(1,000) 云贞芳(61届) 刘翠瑶(1,000) 邓朝义(62届) 陈光硕(300) 司徒穗彤(1,000)丘钟曾(67届) 梁丽华(65届) 张介岳(2,000) 林玉云(400) 伍德宝(50) 陈国明(1,000) 梁 嘉(100) 谢德培(1,000) 秦 玲(68届) 黄健志(1,000) 汤燕馨(68届) 马 卓(500) 王斌林(200) 戈 淳(100) 黎薇莎(77届) 黎伯健(78届) 陈济生(62届) 萧仕昂(68届) 黄以民(100) 容宗浚(100) 陈慧珠(100) 陈毅培(20) 李冰真(100) 陈君薇(200) 区广昌(100) 陈协煊(68届) 张钻仪(100) 邓沛钧(65届) 沈锐光(200) 王希哲(100) 李子秋(67届) 梁心泰(20) 陈妙娜(100) 杨光烈(66届) 林 瀚(66届) 黄秉贤(60届) 刘一帆(74届) 黎建云(67届) 陈庆勤(67届) 谭婉玲(1,000) 谢 光(67届) 梁福忠(61届) 罗焕章(67届) 郑 炎(1,000) 梁永铨(61届) 雷 然(20) 何立勋(100) 李治强(68届) 王宗伦(66届) 温崇皓(50) 余国亮(62届) 伍云仙(67届) 伍超美(70届) 冯霭媛(100) 骆惠姬(30) 温卓强(66届) 梁英英(67届) 刘理亮(81届) 张仁祺(64届) 章宝虹(67届) 黄毅敏(68届) 李安琪(100) 梅建民(500) 朱汝圣(66届) 容音宁(66届) 张春韶(60届) 黄采萍(职员) 黄美萍(72届) 雷颍嫦(59届) 黄晓诒(66届) 陈志明(74届) 刘咏璋(58届) 郑楚晶(100) 赵秋芙(67届) 郑邦明(66届) 莫 涛(200) 李 明(62届) 李小平(100) 张嘉贤(100) 黄绛珠(66届) 阮炳春(37届) 张惠玲(62届) 张国桓(66届) 张峙鹄(92届) 潘绮华(72届) 何善美(58届) --------- 接着又开始争取第二份名单继续努力!   (摘自<美加校友通讯>(试刊50) 1998.12.)

   广东历史文化行 (接续上期) 梅县倾力打造"世界客都"

   客家民居 围龙屋及土楼 世界建筑一绝 在客家社会,梅州的民居建筑也最具代表性,集中反映出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内涵.梅州现存大量古老客家民居,既有各种方,圆形土楼,更有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于一体的围龙屋,被国际建筑学界誉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殊形式之一. 花萼楼   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大丘田村,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属土木结构客家围楼.楼高三层约12米,共有210个房间,占地近2300平方米.外墙基用大石块垒砌而成,高1米,厚达2米;墙体夯土而成厚约1.3米,二,三层墙上密布着三角形枪眼.楼内共有单元套房30套,每套都有独立小院,厅堂,小天井.围楼正中有一处占地近300平方米的圆形天井,地面用鹅卵石铺成古钱币状.整座大楼只设一个大门,门框用花岗岩制成,大门木板用铁皮包裹.门顶有蓄水池供灭火之用.记者看到,虽历经近400年,花萼楼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大部分建筑仍有居民居住,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 泰安楼   位于大埔县城边龙岗村,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方形石围楼.围楼面宽52米,进深49米,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楼高三层11米,共有房间200间.围楼墙体有内外三层,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为砖墙.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门口.进入大门,在楼内天井上,沿中轴线建有二进四合院式的平房.三层方形楼房把平房怀抱其中,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中间的平房既是围屋主人家族祭祖的祠堂,也是楼内居民举行婚丧喜庆等重大仪式的场所.围楼的四角都设有楼梯,二至三层均有内环形走廊,三楼还专设有环形防卫走廊.楼两侧还各有书斋一座,并分文武两科.   仁厚温公祠   位于梅县丙村镇群丰村,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组成,宗祠与住宅合一.据记载,该围龙屋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90年前后),距今已有500多年.整座围龙屋南北长87米,东西宽123米,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共有房390间,东西侧还有杂屋数十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尤为罕见的是,院内还有两棵巨大的苏铁,树冠长达数米,人称"凤头树",据称已有400多年历史该建筑目前已开辟为客家民居民俗旅游景点.

  客都地位是历史形成   从宋代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先是落驻赣南,继而南下闽西,后再迁到梅州各地,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南宋末年,文天祥领导的义军英勇抗元,兵士多为闽粤赣边区子弟,战争十分惨烈,义军几乎全军覆没,导致闽粤赣边地区十室九空,人口剧降.此后梅州地区人口迅速恢复,逐渐成为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地和文化经济的中心. 梅州出现的历史文化名人最多.如清代"广东第一才子"宋湘,清末政治家诗人黄遵宪,丘逢甲等;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也多为梅州客家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间,梅州就出了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诗人李金发,作家张资平,画家林凤眠等数十人;解放后,在第一批学部委员中,出自梅州的就有10人占全省一半. 梅州也是清初客家人最后一次大举内徙外迁的集散中心.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客家人向外扩张和迁徙以梅县客家人为大多数.这些移民在地理,情感和文化上都认同梅州为中心,让梅州文化的辐射力压过了赣南和闽西.在清代,就有大量梅州客家人漂洋过海,到海外发展,今天,梅州有490万人口,而海外华侨就达300多万,这更让梅州具有了全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如今客家人群体在某种意义上正在萎缩,客家文化在很多地方几乎被"湮没",很多在外的客家人都已经被同化了.但中国文化的发展应该是多元和丰富,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应该得到延续和发展."客都"梅州无疑是维系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一面旗帜,一个基地,其地位应该得到进一步强化. 梅州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要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资源也是财富梅州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如山歌剧,最具特色,很有情趣,在全国也是惟一的,应该充分利用起来.梅州发展旅游最大的资源就是客家文化,而"世界客都"是客家文化最响亮的招牌.擦亮"世界客都"这块金字招牌,就能吸引来全世界的游客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