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121期 ) 2004.11.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客家是汉民族一个族群的称谓,客家人以刻苦耐劳,勤奋向上闻名.身处穷乡僻壤,辛勤劳作.太平盛世,读书求 仕;兵荒马乱,从戎疆场.他们的进取精神世代相传,形成受人景仰的客家文化.广东兴梅地区,客家人密集.是南 粤族群文化一大景观.广东省正大力开发客家文化的资源.

   广东历史文化行 梅县倾力打造"世界客都"

  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梅州,从宋代开始,就有大量中原汉民经赣南,闽西,陆续迁徙,定居,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此后,梅州长期作为客家地区的文化经济中心,在客家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文化上,梅州不仅仅拥有和保存着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而且还成为国内著名的"文化之乡",教育发达,文风鼎盛,涌现出大量伟人,名人.近几个世纪中,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梅州成为全世界多数客家人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 辉煌的历史,显要的地位,给梅州留下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各种规模宏大,富有特色,保存完整的客家围龙屋,土围楼,遍布城乡;身世显赫的名人故居,英才辈出的古老学宫,学堂,比比皆是;富有传统特色的客家民俗,民间艺术,保存完整,广为流传···整个梅州,犹如一座巨大的客家历史文化博物馆.梅州拥有"世界客都"地位.

  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梅州,不仅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 梅州的"客都"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明清以来,梅州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后来居上,领先于其他客家地区.尤其在文化上.梅州不仅拥有和保存着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而且成为国内著名的"文化之乡",教育发达,文风最盛.涌现出来的伟人,名人为"客家三州"(嘉应州,赣州,汀州)之冠.

  客家风华聚梅州   梅州,秦汉时属南海郡,南齐年间始设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改敬州为梅州.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设嘉应直隶州,民国初年废州改称梅县. 客家社会崇文重教的传统举世闻名,而梅州文风尤盛.自宋时始,梅州参加科举人数常领先于全国,至清代更达到鼎盛."文风极盛",是清雍正朝将程乡县升为嘉应州的理由之一.清乾嘉年间,嘉应州每年参加秀才考试的就有1万多人,读书人占总人口的1/3,在全国首屈一指.这里还多次出现"五科连解"(广东乡试接连五科第一名均为嘉应州人),"一科五进士","父子四进士","三代三翰院"等盛况.据统计,在清朝300多年间,嘉应州程乡县(梅县)共考取举人621名,进士89名,数倍于其他各州,"人文为岭南冠",故有"文化之乡","人文秀区"的美誉. 梅州拥有最具典型意义的客家传统文化.如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客家方言"便以梅县话为代表,是国家认定的标准客家话,梅州客家人的"客家意识"最浓,所保存的客家独有的民俗习惯,民间艺术也最为完整,如客家山歌,"捡金"葬俗,汉剧,山歌剧等,都以梅州为最盛. 在客家民系形成后,梅州外迁人口最多,不仅广泛分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渡重洋,落户海外.目前,遍布全世界约300万客家华侨中,绝大部分人都以嘉应州(梅州)为祖籍地.1989年"世界客属联谊会"及1994年"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先后选择在梅州召开.近年,前来梅州寻根祭祖的海外客家人更是络绎不绝,梅州作为"世界客都"的地位得到更普遍的认同.

  教育遗址   学舍最多文教盛 满街儿女挟书囊   崇文尚学传统,让梅州较早就形成相当庞大的教育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嘉应州共有小学堂803间,中学堂9间,女子学堂2间.梅州各地都有古老的学宫,学堂遗存至今.   兴宁学宫   坐落于兴宁县城兴民中学内,建于明成化年间,一直是当地的最高学府.清末废科举后,学宫改建成兴民小学,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任首任校长,后兴宁县立中学也设于此.1925年,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学生东征时,曾在学宫内设指挥部.记者看到,学宫至今保留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多处古建筑,如大成殿,尊经阁,东西庑,泮池,棂星门等,占地600平方米的大成殿,殿内"万世师表"匾额为康熙手书.   五华学宫   位于五华县华城镇紫金山下,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同治年间重修并扩建.学宫内现存清代建成的大成殿和泮池等古建筑.大成殿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由24条石柱撑梁,屋檐由黄,蓝两色琉璃瓦铺盖,屋脊有双龙戏珠雕刻,整座建筑结构独特,工艺精巧.据记载,明清年间,五华学宫曾培育进士20多名,举人200多名,其中包括清代广东惟一的武状元李威光,榜眼曾琼非等.   梅县丙村三堡学堂   位于梅县丙村中学内,为该中学的前身.学堂创办于1905年,是叶剑英元帅的母校,一直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1909年,学生叶宜伟(叶剑英)等人在革命思潮影响下带头剪去发辫,组织同学惩处清政府的兵勇在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该校就成立了中共党组织和团组织,有党团员60余人.目前学校保留了叶剑英上学时的教室及宿舍,并陈列了与叶帅相关的文物资料

  名人故居     文坛武场 英才辈出   发达的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梅州这片热土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留下的故居遗迹,成为家乡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   黄遵宪故居人境庐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晚清最具影响力的诗人."诗界革命"主将,其故居人境庐位于梅州市区东郊周溪畔,建于1884年,为黄晚年的居所.故居现仍由黄的后人居住管理,庐内楼阁、亭廊、园林等建筑,整体保持着晚清风貌。故居内还保存着黄遵宪在"湖南盐法长宝道"任职时用的牌匾,及《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作品的原版刻板等珍贵文物.故居"五步楼"内的一排简易书柜里,收藏着黄遵宪的藏书8000余册,其中不乏善本和珍本.     丘逢甲故居培远堂    丘逢甲是晚清著名爱国诗人,祖籍梅州蕉岭,生于台湾,曾是台湾历史上最年轻的秀才.甲午战争后,丘逢甲从台湾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其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故居培远堂在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为两堂客家围屋,是1896年建造的.故居现辟有陈列室,收藏有丘逢甲任台湾义军大将军时的手谕,及在战斗中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和诗稿手迹等文物.   梅州叶剑英故居    叶剑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897年4月诞生在梅州雁洋镇上虎形村.叶帅故居是一座泥土石灰结构的普通客家民居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共有房屋15间,其中4间是叶剑英家所有   林凤眠故居敦裕居    林凤眠1901年出生于梅县,现代美术大师,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林凤眠故居敦裕居位于梅县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是林的先辈与他人合建而成,距今有近200年的历史.该建筑坐南朝北,是一座泥瓦平房,共有房屋16间,大厅一个.天井用鹅卵石铺筑,门前有石砌台阶.整座建筑至今保存着林凤眠在此生活时的风貌.   张弼士故居光禄第    "张裕"葡萄酒是驰名百余年的中国民族品牌.其创办人张弼士为梅州大埔县人.张弼士故居光禄第位于大埔县西河镇,建于清光绪34年(1908年).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大宅门"仍保存得相当完整.整座宅院面积4000余平方米,共有18个厅,13个天井和99个房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不亚于山西乔家大院.院门前有清政府御赐"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牌坊,正门上的"光禄第"匾额为清代名臣李鸿章手书.近年,张裕酒业出资对故居进行修缮,并在故居中建了一所内容丰富的展览馆. (未完,下期再续)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