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120期 ) 2004.10.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广东历史文化行   (接续上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西庵故址重现巍峨   从冲虚观往西乘车约20分钟即到黄龙观,车盘山而上,仰望,山腰处的黄龙观宛若在云深之处,一座古朴典雅的牌坊,雕梁画栋,迎客入山. 黄龙观是罗浮山建筑最宏伟的道观.长廊殿宇,互相勾连,巍峨宫观与青山白云,奇峰灵岩融为一体,黄龙观后,有朱砂井及另一洗药池等遗迹,相信亦与葛洪有关. 黄龙观是清代康熙年间冲虚住持张妙升所创建,建筑时间不足300年,但观址却是葛洪西庵故址,以承袭葛洪仙名.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黄龙观后的古树被砍伐烧炭,观中铜铁之物尽被收去炼钢.到"文革"期间,黄龙观殿宇尽毁,只有败瓦残垣遗在草丛中. 1992年春,香港青松观与博罗县政府签订了重建黄龙观协议书,拨巨资在原址重建黄龙观.这一浩大工程耗资5000多万元.1995年10月初八下午二时黄龙观举行盛大的开光庆典,此后这里又增建了黄龙大道,慈恩亭和大型牌坊,至今耗资已超亿元.据称,香港青松观是由罗浮道观传承出去的,现如今反哺祖庭,成为罗浮道教界一段佳话.

   酥醪幽远桂花飘香   从冲虚古观往北,沿简易公路盘旋而上,车在云雾缭绕的山林中盘行.大约行驶了一个小时后,路转峰回,顿时豁然开朗,一座古观坐落在山脚,宁静幽远.这就是酥醪观. 酥醪观原在冲虚观以北的石洞东三里处,为葛洪北庵旧址.葛洪仙逝后,北庵日渐颓废.唐宋年间道人在北庵旧址建观,传说秦代炼丹术士安期生和神女在此相会,"酣玄碧之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故而取名酥醪观。世道盛衰.酥醪观也几经兴废,观址几经迁移,都仍承袭酥醪之名,以袭葛洪北庵. 酥醪观地处深山幽谷,有"处江湖之远"之感.行走于各殿宇之间,空旷寂幽,似乎徜徉在时空的隧道里! 酥醪观正殿是神霄宝殿,供奉三祖神像.中为雷祖,左为吕祖(吕洞宾),右为葛祖(葛洪).一名道人将我们引入大殿左侧一个小门,穿过狭窄的廊道,转而登上一具木质楼梯,通向二楼,梯身年久失修,已有些破烂,小心翼翼地登梯入室.一进二楼,清风徐来,心中有说不出的清爽.楼内北侧有一木床,床侧有一阴阳八卦形状的窗户.窗外有一棵古桂树,每到月夜,月光自窗外斜射入内,桂花飘香,沁人心脾,人卧于床,心绪平和.

   广东历史文化行  十三行: 往日繁华并不如烟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船多达年200艘突破180万两.十三行被称作是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子南库".屈大均在<广东税银新语>里曾经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堆满十三行".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1875年仍列第七.到了近代,国势渐衰,十三行商馆也历经沧桑.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英商可赴中国沿海五口自由贸易"的规定,取消了广州行商垄断外贸的特权.广州人有句话,说是"火烧旺地".道光年间,1840年9月18日,太平门外火光冲天,焚烧15000余户,洋行11家白银4000多万两。大火7天不灭,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公里,火熄后结成一条,毁掉银链,牢不可破.昔日繁华景象,火 后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此后,广州十三行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逐渐被上海,香港取代. 十三行旧址,在今文化公园,十三行路,人民南路,仁济路一带,大部分属今荔湾区.从东山口坐地铁,到长寿路站出,仿佛进入时空隧道,短短十几分种,眼前已截然不同。十三行路口,一块铁牌,上书四个大字:十三行路.一尊雕塑,青铜古色,清代古人.一条长街,西式建筑据说长着民国的青苔.

   四大家族:  幽僻小巷,寂寞无主  翻开任何一幅清末以前绘制的广州城坊图,只见城里头街名,建筑物名密密麻麻,好似蚂蚁横道,西关却几近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你若再翻开任何一幅近代绘制的广州街道详图,定会惊得嘴不能合拢-荔湾区的内街比哪个行政区都要密集,且迂回曲折有若迷宫,一不小心陷将进去,半天钻不出来. 这里面有一个历史哑谜,就是"潘卢伍叶"四大家族.四大家族,十三行首富:卢家来自广东新会,潘,伍,叶三家来自福建.他们远走他乡,得遇良机,靠着十三行发家致富.眼看着十三行商人先富起来,西关原住民也纷纷跟进.于是乎,西关阡陌渐失,城区渐密. 十三行商人与两淮盐商,山陕商人一同,被称为清代中国三大商人集团,曾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十三行街成为当时世界的"华尔街",大的商号拥有资产上千万银两,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富豪.洋行巨头之一潘氏家族的豪华别墅临珠江而筑,堂皇气派,钦差大臣,总督巡抚及外国使节常常在这里会晤.伍家豪宅与潘园交相辉映是一处大型的园林建筑,据说可以与<红楼梦>的大观园媲美.1834年,伍家资产约有2600万两白银被当时的西方称为"天下第一富翁".19世纪中期,在美国凡带有伍家图记的茶叶,就能卖出高价.2001年,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将伍氏商人评为千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之一. 如今,富豪们的踪迹只存留在史籍中和支离破碎的文物里.我们来到海幢街,当年建在这里的伍家祠只剩下伍家姑娘的闺房,一面墙被改为红砖,深锁在幽僻小巷,寂寞无主. 南华西街还保存着潘氏第三代潘正炜建于1826年的居所,完全是西关大屋的模样,整个大屋绵延100多米,屋内的祠堂是原广州最大的祠堂之一.可惜现在已经被一幢红砖建筑从中截断.前半部作了街道印刷厂的厂房,后半段住着潘家的后人. 绕了个大弯,来到潘家大院的后半段.当年名贵的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满洲窗和百叶窗,进口的瓷器依然可见,还有据说一块价值6000元的玻璃.房屋的主人分属于潘家不同的后代,一位叫蔡梅的大姐画得一手好画.她把她的画收在潘正炜留下来的三个大茶叶箱里,据说不潮湿,无虫蛀.

  会馆公行:  遥想当年,雄姿英发   走到下九路西来新街,这里有当年广州丝织业的行业会馆,目前广州唯一保存较完好的清代行业会馆--锦纶会馆.进入大门,是一块石匾;门内正放着木雕屏门,屏门两旁各有一间更衣小楼.然后是二进大厅,厅内按东南西北方位摆放着木椅茶几.清朝的商人们就在这里开馆议事,吵吵嚷嚷,又或小啜茗茶. 在议事厅的厅堂里,我们看到排水口被打磨成了金钱形状.据介绍,这种排水口在岭南民居里是很少见的,一般只有行业会馆才有.商人心思缜密,一砖一瓦,一下水道,都要吉祥.这幢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的建筑,还散发着当年的光彩. 馆内21块历代的碑刻,一字一句,清晰可见.据介绍,广州曾有四大行业会馆:钟表会馆(位于今解放北路一带),粤剧会馆(梨园会馆在今多宝路尾至黄沙大道如意坊附近;八和会馆位于恩宁路),锦纶会馆(纺织业会馆),银行会馆(位于今珠玑路小学内).其中,钟表,锦纶和银行三大会馆是"十三行"对的重要物证.锦纶会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广州银号业的兴旺,更是直接反外贸易映了清代广州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它们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见证.

  外销画:   画中风景,晚清风情   熟悉的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光塔,六榕塔,镇海楼,十三行···有一种东西,它们过去能让外国人认识广州,现在能让广州人认识过去,它们叫"外销画".就是中国画师仿照西方画法,以本土题材入画,销给外商. 在画中,你能看到过去的广州人是如何耕织,养蚕,植棉,还有在历史中盛开过的花卉,蝴蝶,草虫,翎毛.聪明的画师利用国画的工笔手法配合欧洲洛可可精描细绘的艺术风格,创作出高度写实而又极富装饰风味的作品,把外商们逗得团团转. 这些从事于外销画行业的画家,留下无数已成追忆的场景,却大多没有名字.他们的活动,中国史籍中几乎完全不留痕迹,只能从外国文献中略知大留下概.在广州的外销画画家中,史贝霖(音译)是最早的一个.1789年,他曾替夏威夷一个皇族狄安娜画像,名噪一时.1789-1810年家,他画的肖像,总是目光如炬,嘴角挂笑,又威严又温柔,到了19世纪上半间,他是广州最出色的肖像画页,最有名的外销画画家已经变成啉呱,1835年,他的作品曾在皇家画院展出,轰动一时.随后,又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画家,他们创作出不可计数的画作. 订单雪片般飞来,画家无法应付,甚至雇佣画工,采用分工方式大量绘制.你画树木,我画人物.你画大腿,我画胸脯.因此,外销画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是艺术珍品,也有一些只是滥竽充数.但是,当我们今天翻开那一张张泛黄的画页,在香港艺术馆珍藏的<广州河南货舱区>里,在其他能看到祖先们在十三行的光辉历程与得意人生.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