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115期 ) 2004.5.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20世纪60年代发行的<宋词一百首>,曾经这样或那样地叩击过几代人的心扉.苏 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头面 人物,其词作当然不废江河万古流.但无名之辈中人,也不乏佳作.请欣赏以下一组词:   九 张 机   ·无名氏·

   一张机  采桑陌上试春衣  风晴日暖慵无力   桃花枝上  啼莺言语  不肯放人归

   二张机  行人立马意迟迟  深深未忍轻分付   回头一笑  花间归去  只恐被花知

   三张机  吴蚕已老燕雏飞  东风宴罢长洲苑   轻绡催趁  馆娃宫女  要换舞时衣

   四张机  咿呀声里暗颦眉  回梭织朵垂莲子   盘花易绾  愁心难整  脉脉乱如丝

   五张机  横纹织就沈郎诗  中心一句无人会   不言愁恨  不言憔悴  只凭寄相思

   六张机  行行都是耍花儿  花间更有双蝴蝶   停梭一响  回眸凝视  独自看多时

   七张机  鸳鸯织就又迟疑  只恐被人轻裁剪   分飞两处  一场离恨  何计再相随

   八张机  回纹知是阿谁诗  织成一片凄凉意   行行读遍  厌厌无语  不忍更沉思

   九张机  双花双叶又双枝  簿情自古多离别   从头到尾  将心萦系  穿过一条丝

   ★ "秦汉四宝"堪称广州文脉的发端:   (接续上期)

  在御花园遗址旁边,更大的发掘将带给人们更大的期盼.原儿童公园大约4000平方米的区域内,架起了巨大的钢骨大棚,考古工作者要在整个宫署区范围内,致力找寻南越国宫殿基址.目前已发现了显然属于一座大型宫殿建筑的"散水"遗迹--即屋檐滴水的地面导流设置."散水"宽1.5米,长度超过30米,用鹅卵石铺成条带状.整体制作考究.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工艺水平.发掘中,发现了一层大火烧过的炭屑和红烧土,大量被火烧过和熏黑的砖,瓦,石,以及被烧熔后粘接成块状的"半两"铜钱等.史载汉武帝攻破南越之时,汉兵曾经"纵火烧城",虽然现在发掘出来的南越国宫署遗迹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南越国宫署遗迹之上,还发现了叠压着的南汉国宫署遗迹,一组长宽均为3米以上的南汉夯土台墩赫然在目,表明该遗址区既是岭南两千年前南越国,又是一千年前南汉国两个地方政权的宫城所在地.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在广州建都的政权,同时将宫殿建在同一地址上的做法,相当少见,因之具有特别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征之以史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中,从南越国都城直到今天中国南方最大的城市,其岭南地区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保持未变.

  4.秦代船台:  造船技术水准极高  回填保护木质构件   重大的考古发现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1983年发现南越王墓,2000年发现南越水闸,都是基建施工的"副产品".1974年底,因为中山四路一带修建地下防空设施,秦代船台遗址意外地呈现于世人眼前;由船台的发掘,再意外地发现了压在其上的南越国砖石走道,从而揭开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的序幕.在经过1975年、1994年两次试掘之后,船台均已用河沙回填覆埋,所幸的是, 那是1994年8月下旬的一天,受周围建筑的局限,东,西,北3个方向各挖了一道5米深的探沟.从这3条探沟足以观察并推测船台的全貌.记者看到3个平行排列的船台,除了3号船台略微损坏之外,4条平行排列的,黑的,宽厚的轨板静静地卧在探沟的沟底,每个船台就由两条这样的轨板构成;轨板上分立着一对对木墩,轨板之下垫承着枕木,犹如火车的轨道一般,根据船台的宽度,专家们推测出船台可建造30-60吨的木船,再根据船台上的木墩横向排列成一直线,纵向间距不等的特点,专家们认为当时的造船已有一定的标准规格,可以成批制造了.不仅如此,从当时木料加工场地上遗留的铁锛,铁凿,铁挣凿和木锤球等今天木船厂仍然使用的工具分析,秦代造船技术已经具备了极高的水准. 古代造船遗址在我国的发现是极为罕见的,更不要说年代早至秦朝.发掘之后的回填,鉴于清理出来的全为木质构件,且体量过大,无法施行脱水加固等保护措施,更不宜长期暴露和积水浸泡;但在第二次试掘之时,已明确将原地保护,兴建秦代造船遗址博物馆.

  广东历史文化行  让沉睡的南越之王"复活"

  千载英雄  遭受冷落   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市民与游客的热门去处.但知道这里的南越王名叫赵昧的人也许并不多;而知道赵昧的祖父--第一个南越王赵佗的人也许更少.  回溯至2218年前.随着秦始皇大军扫平最后一个越人部落,岭南一隅登上了中国历史文化版图.在中原的支援和影响下,原本"蛮荒蒙昧"的岭南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获得了飞跃式发展.  在改变岭南命运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中,赵佗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位,他为岭南开发立了首功:率兵统一岭南;担任广东最早的古县--龙川县首任县令;创立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割据政权南越国;推行郡县制,将中原先进的封建制度推广到岭南,施行"与越杂处","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促进中原移民与本地越族人民融合;推广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归附西汉中央政权,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赵佗和他创造的历史已经走远,但他为岭南地区两千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打下了基础.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早已融入岭南人的血液之中.岭南文化,广东人精神中的很多本质性的内容,如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意识,务实精神,顾全大局等,都与赵佗这位"南下干部"一脉相承.赵佗和他的时代留下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更成为广东经济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  赵佗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并未得到后人的充分认识和重视.我省河源市龙川县是赵佗"兴王之地"在岭南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至今保留着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然而直到今天,由于地处偏远山区,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甚至连基本保护都没有做到."千载英雄"赵佗在他曾经建功立业的地方遭遇冷落.如今,认识,利用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已经开始成为广东人新的共识.曾经功勋卓著的赵佗将有望继续为他的子孙后代"造福". 龙川是位于广东东北部的一个山区县,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相对落后,但它在中国特别是岭南历史文化地图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南越王赵佗的发迹之地,也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一个县,而佗城就是龙川县治所在地.作为"兴王之地"的龙川,也是赵佗开发岭南的"试验田",可谓岭南政治,历史,文化的发祥地

  兴王之地  古迹犹存   广州驱车东北行约4个小时到达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乍一看来,佗城与岭南众多山区小城并无二致,但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其非同寻常之处.小城为群山环抱,三面环水,"江水若龙,群山似虎",正是古人所谓的"风水宝地".据随行专家介绍,赵佗之所以选定佗城为龙川治所,是因为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它处于赣,粤,闽的交界地带及东江,韩江分水界附近,进可出江西通往中原,退则易守难攻.行走在佗城大街小巷中,现代城镇的景象掩盖不住历史的印迹   龙川故城 原称龙川城,又称"龙川旧基",1941年为纪念龙川县首任县令赵佗,改名为佗城.赵佗时代的老城为土筑,方形,城垣周长约800米,东南西北各辟有城门,城内有赵佗井,老城街,赵佗故宅,赵佗台,赵佗弩营等主要建筑.现仅存墙基遗址.   越王井 位于佗城中山街,是赵佗任龙川县令时开掘的汲水井.因赵佗后来受封南越王,故后人称之为"越王井".据专家介绍,像这样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井,在岭南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越王井曾长期被附近居民的柴草所掩盖,甚至险些被填埋.近年当地为越王井修起了一个鹅卵石台基,并加盖了一个石雕井台和铁栅覆盖井口.井口 直径一米有余,古井内壁砖石仍保存较好,井底有水.   (未完,下期再续)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