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111期 ) 2004.1.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新年贺辞 ◇   新年伊始,恭祝美加校友,大陆校友,旅居世界其他国家的校友,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贺

   ★ <美加校友通讯>应以报道美加校友的活动为主.目前受稿源,写作,编辑等限制,只好大量摘录旅游,科普,人方 面文章,以满足刊物篇幅的需求. 希望校友们踊跃投稿,提供信息,才能够提高<美加校友通讯>的可读性

   ★ 68届司徒穗彤校友从芝加哥飞返广州处理事务和旅游.与此同时,67届的赵秋芙校友从加拿大的多伦多飞回 广州,还有67届的黄曼慈从洛杉矶飞回广州度假.她们在北美洲,距离不近但不太远,却难能面对面倾谈,能够在 万里之外的羊城聚首,就格外高兴了. 也许是生命中情感回归使然,对故土的恋栈随年岁与日俱增,这种氛围正在笼罩着婴儿潮出生一代人,并且在 他们中间漫漫地濡染开来.“归去来兮,田园巨变胡不归?”不是“将芜”而是日益繁华.退休回大陆去的言论亦 日渐不缕于耳.有些激越,有些深沉而已.有些人开始在广州,番禺等地买楼置业,或自用或投资.包括我们的校友 在内.广州中学同学会的某君,在番禺颇有名气的住宅小区星河湾一次购买了10个单位,<羊城晚报>为此专题报 道曰,美国华侨投资者看好广东的房地产市场.

  司徒穗彤除了与美加回国的校友接触之外,还与居住省港的校友:陈幼琳,周宝裘,张家喜会晤,当年的辅导员 师兄师姐与被辅导的师弟师妹喜相逢,各自各精彩了几十年,都有一番沧桑在心头. 可惜此行只能联络到四位同班: 冯穗刚,郭秉辉,刘忆能,陈奇壮.专程到北园酒家吃饭.(北园酒家有十七中 “饭堂”外号)聚会,互诉几十年的人生,从十几岁相识相交,到年过半百的重逢.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内容,得 失成败.颇有“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之感慨. 十七中学生对北园酒家太熟悉了,59届 ~ 79届尤甚.那是大陆物质生活缺乏的二十年,当中午和下午放学,跨 过牛屎河上的小桥,就闻到炒菜和烧腊的香味.如果左拐走在小北外直街,这味道越来越浓郁,镬铲敲击镬的金属 声,水与油搀和时滋滋咋咋的响声····对处于青春发育期,饭前时刻饥肠咕噜的中学生,该多么诱惑啊?! 特 别是“老三届”,每月配给半斤油,半斤糖,1.5市斤猪肉,1斤鱼····“阮嗣宗,哭穷途.刘伶欲醉酒,挥袖两 清风.一咚,二咚,人贱不如铜.”(郭沫若<创造十年>)老郭当年困顿东瀛,闻琴瑟感慨.北园的飘香,令许多人毕 生难忘.

  司徒穗彤说,他们从北园步行200米,跨过牛屎河上那座小桥,回到母校,真是少小离校老大回,门卫见面不相 识,询问客从何处来? 报名老三届校友,即放行.想拜访班主任都 涛老师,不遇,据说退休了.他(她)们踯躅校园, 除了当年一号楼(教研,实验室,办公室,礼堂,初二级和部分初一级教室)三号楼(初三级教室楼)和四号楼(高三 级教室楼)留有多少旧痕,都已经物非人非,多了好几栋高大壮观的大楼,新的体操室比以前的扩大和气派多了, 室内篮球场也比原来漂亮时尚得多.毕竟现在是广东省一级学校,设施设备均今非昔比.足球场旁边的竹树林不 见了,但那一湾的流水依然故我地静静流淌着.他们回到当年的教室闲坐了片刻.

  ★ (接续上期)  永远的丽江古城

  以往的四方街,白天是农副产品云集的市场,四乡八寨前来赶街的男女老少川流不息,非常热闹.周末晚上,这里则是民间歌舞场,远近男女青年蜂拥而至.几至水泄不通,载歌载舞能通宵达旦.街一侧有中心书店. 现在的四方街已不像往日无序的拥挤喧闹,变得齐整爽洁.成行成列的商摊,多为鹤庆人等外来客摆售铜器,古玩,饰物,药材等.其间只少少地点缀着披星戴月的纳西女人.与其说是街,不如说是旅游者的一个新景点.

  四方街四周的建筑,连同四条长街的建筑,还是那样古色古香.街道建筑超不出三种方式: 依山,临河,临街.都极具特色.我走得最多的新华街,上方依山又临街,下方临街又临河,临街是铺面,看上去矮小,但走进去是深楼,原来背后又临河.从四方街向东南延伸的七一街,是临街又临河的典型.前有市歌,后有泉吟,颇为别致.徜徉其间,妙趣多多.

  洗街,单听此名,恐怕数得上世上少有的古城一绝.市散后的傍晚,把处于高位置的西河水一堵,滚滚泉水顿时冲下四方街,纳西男女挥动大竹帚来回把街面扫洗,尘灰杂物被大水荡而尽,浑水冲向下方的长街,又归入下方的中河里去.四方街变得洁净爽朗,五花石灿然如新.看到这,不能不为当初设计者的智慧崇敬三分. 不断洗去旧垢,四方古街会永远如新.  (续完)

  ★ 水乡用直

  用直镇作为神州水乡古镇的佼佼者,的确名不虚传,它具有2500年的文明历史.特别是她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古桥,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令人赞叹不已.   当人们来到用直,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用“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叫用直? 据 <甫里志>载: 用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用“字,故改名为“用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用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用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用直,故而用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当人们进入古镇,会感悟一种舒适感,一种用直古镇特有的新奇感,镇上河水清清,环境幽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景观,鸭沼清风,分署清泉,吴淞雪浪,海芷钟声、浮图夕照,渔莲灯阜,西汇晓市等被先人们概括的甫里八景虽然历经磨难,大部分已经被拆除,但仍能找出它们当年的恢宏的风彩.

  建于公元503年,距今1495年历史的用直保圣寺,寺内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然保存完好.元代书法家赵孟 曾为寺题抱柱联:"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早年郭沫若先生看后讲"保圣寺的罗汉塑像,筋骨见胸,脉络在手,尽管受着宗教题材的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迫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种崇高的美".保圣寺内的"斗鸭池","小虹桥"和"清风亭",是晚唐著名诗人, 文学家陆龟蒙先生留下的遗迹,他曾做过湖洲,苏州刺史的幕僚,但一身清贫,生活艰朴,常与农民一起耕种田地, 并首先发明了农民翻土耕地的牛犁,当地的农民特别敬重他.

  水多,桥多,是用直镇的另一个特色. 用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很多有识之士都感慨的说,看了用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梁的博物馆,其桥梁的密度,远超过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古银杏又是用直古老的象征之一.这不仅是用直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古老的标志,而且为用直的景色添彩增辉.   目前镇上有银杏树7棵,其中在保圣寺四周有4棵,最大的一棵据今已1300年树龄,高度50米,树身三位男子也围不住,她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能挺拔,健壮.著名教学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在用直执教期间写的<高高的银杏树>一文中,对用直古银杏的评价是"形象高大,意志坚强,气魄宏伟",因此叶老先生在临终时关照其亲属要将他的全部骨灰安放在四棵银杏树(用直保圣寺的地方,所以现叶老先生的墓就安在用直,当地政府还专门建了叶圣陶纪念馆,以供人们瞻仰游览.

  当人们目睹该镇的古街,古房和深巷时,有领略了用直古镇的另一种风味.镇上现有主街道9条,街面都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街坊临河而筑,前街后河,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兴旺,游客络绎不绝.不论临街的住宅,还是临河的民房均为黛瓦粉墙,木门木窗,青砖翘脊,大多为明清时代的房子,墙壁上还带有花纹,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的巷子长达150米,里弄内的房屋有3进,5进,6进,最深的为7进.   直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用直特色的水乡风格. 用直的农村妇女,她们历来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用直农村妇女上苏州,去上海特别的显眼,被城里人称之谓"苏州的少数民族".至今用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族服装.尤其是该镇西部地区40岁以上的妇女仍很流行,在镇上每天都能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上街赶集,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除此之外,用直镇还有很多古代名人的遗址旧迹.镇东有北宋的白莲花寺,镇西有孙妃墓,镇北有吴王夫差的行宫,镇南有西汉丞相张苍的陵墓.   近年古镇进行了大量的修旧如旧工作,恢复了沿街河棚和沈宅,万盛米行,萧宅等一大批古民宅和历史景观,整修了古街道和古桥,驳岸,同时利用古民宅布置了王韬纪念馆,萧芳芳影视艺术馆,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等景点,使古镇的风情,风貌得到了崭新得体现.   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情趣无穷.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