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加 校 友 通 讯 ( 103期 ) 2003 . 5.

           广州市第十七(大中/嘉应)中学美加校友会刊物临时编委会

-----------------------------------------------

   ★ 湾区的黄建言校友在德克萨斯州拜访了67届郭秉林校友.谭景林校友和68届李治强校友(后两位从达拉斯 赶来休斯敦聚会). 德州这三位校友均是餐饮业主,经营多年,各有风采.郭秉林更是当地业界的翘首者,一直独领风骚.休斯敦 地区餐饮业都知道Gary这个名字.他目前经营的"中国熊"(China bear)布斐店,规模与质量乃休斯敦第一. 正在兴建的分店,规模更大.他设计,他画图,他监管施工.他说,今年底开业时,欢迎校友们光临.

   ★ 在SARS肆虐的日子里,航空,旅游,餐饮,酒店等行业备受打击,损失惨重.以下两篇文章,叙述抗击非典:

   △ 钟南山院士立下汗马功劳   广东"毒王"前所未见

   非典让许多人记住一个名字: 广医一院呼吸病研究所.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这里成了中流砥柱最近,他们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而该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获"五一"劳动奖章 据记者多次采访了解,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由钟南山院士领导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立下汗马功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个荣誉是当之无愧的!在家人和病人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 呼研所有6名专家是省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专家组的成员,肖正伦教授是其中一员.从1月2日到河源会诊起,两个多月来,他跑遍了中山,顺德,东莞,江门等地,对此,生性乐观的他自嘲"这回可是好好的减肥了".黎毅敏副院长是著名的青年ICU专家,重症监护和抢救是他的"拿手戏".由于经常指挥抢救,他的嗓子沙哑了,说话都困难.可一有抢救,大家又能听到他那熟悉而有力的声音. "在医院查房时就接到会诊电话,我先在中山二院看了十几个,然后转到市八,最后到中山.回到广州时,已经是夜晚1点多了."这是呼研所副所长陈荣昌教授的工作日志.作为广州市非典型肺炎防治小组的组长,他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满满的,然而,繁重的工作对陈教授来讲并不算什么,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没有时间去照顾卧病在床的老母亲:年前母亲就因病住院了,但自从抗击非典的战役打响之后,他再也没时间陪她了,常常是在会诊回来后的深夜才能隔着病房的玻璃看看熟睡的母亲.为了工作,愧疚的还有慈爱的母亲. 呼研所ICU的主任刘晓青长时间不能回家,其年幼的儿子非常想念妈妈,经常打电话到办公室问她:"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刘主任却无言以对.为了工作, 他们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时光,甚至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大年初一,潘瑶护士长的奶奶溘然辞世.奶奶一手拉扯她长大,是她最亲爱的人.但她没有向任何人提及,挽着黑纱,每天仍认真地工作着.而对病人, 我们的白衣战士却关怀备至.在监护中心,有两个家庭全家人都感染了,家人彼此都很关心.每天,姑娘们不厌其烦地充当通讯员,跑这边走那边,传递康复信息.这些工作很繁琐,但她们做得很认真.她们说,一定要给他们信心,乐观的心境比什么特效药都灵.

   △ 两位女将担架抬"毒王"

  2月18日下午,整个呼研所轰动了: 刘晓青和陈思蓓两位女将用担架把"毒王"从中山二院接回来了.病人情况很严重,血氧饱和度不到90,呼吸衰竭,胸腔压力过大,全身都出现浮肿现象,必须立即插管上呼吸机.这需要和"毒王"近距离接触,而此前,该病人已感染了30多人.但不抢救,病人的生命很快就会结束.刘晓青主任当机立断,别人不敢上的,我们上,马上抢救!晚上九点多,抢救一结束,刘晓青主任就软了下来,连回家的力气都没有,因为害怕感染家人,连家也不敢回.当晚,刘主任在医院度过了一夜. 更加严峻的考验还在后头.第二天11点多,病人呼吸机的气管突然漏出,病人危在旦夕.抢救人员决定采取同时插两条气管的方法:先从鼻腔进一条气管,然后把切开口的血和分泌物擦净,再放入另一条气管.在插管过程中,由于病人情况不稳定,不时剧烈咳嗽,血性浓痰从切口处喷涌而出,沾在了大家的手上,脸上.谁都明白这样的痰液有剧烈的传染性,但大家更明白,如果稍有退缩,抢救失败,病人的生命就将终结.经过持续,紧张,有序地抢救,几个小时后,气管终于成功插入,病人的生命再次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据介绍,两个多月来,重症监护中心大大小小的抢救达30多起.他们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力量挽救每一个生命.

  △ 专家"飞行连"在行动

  在呼研所还活跃着一支被称为"飞行连"的专家支援小组,他们由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肖正伦,陈荣昌,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黎毅敏,主治医师钟淑亲,刘晓青等近十名专家组成,他们 不停地来往奔波于省内及全国,在这次抗击非典的艰难之战中起了关键作用. 4月21日上午,经过几个小时的等待,笔者终于见到了该"飞行连"的专家小组成员,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肖正伦教授.据肖正伦介绍,其实早在今年年初,他们所的几位专家就已四处奔波在南粤抗非典战场上,尽管那时还没有所谓"飞行连"的称呼. 1月2日晚,肖正伦就带领一队人马来到河源对当地发生的医务人员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在河源他们从10例感染的医务人员中明确诊断有8例是患上了这种"不明原因肺炎".为了做进一步研究,回来时,肖正伦一行带回了这些病人的一些标本,如痰液,鼻液,呕吐物等,并对这些标本开展研究.1月19日,中山开始出现相似的病例,肖所长再次带队到中山进行会诊.正是在对中山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角度的分析时,肖正伦他们联想到了去年11月佛山出现的类似病例,对该病的认识一步步清晰起来.1月21日,经过仔细调查和讨论,在中山会诊的肖正伦一行写出了相关调查报告,并初步怀疑病原体为一种新的变异病毒.春节过后,非典进一步扩散,广州呼吸研究所由于在这个病上的领先研究而成为广东地区抗击非典的排头兵,该所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跑出去参加各地的会诊: 广州各大医院之外,深圳,佛山,顺德,肇庆,东莞……几乎发生过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地级市他们都跑遍了. 3月,国内其他城市也相继发现非典病人,肖正伦们的活动范围骤然扩大,成了真正"飞行连":太原,北京,上海……确诊病人,提供治疗方案,制订预防措施,还要开班培训当地医务人员,这么繁重的工作基本上都要在一两天之内完成,因为他们的工作日程实在是排得太满了,常常刚一下飞机就立即到医院诊治病人,然后是讨论,订方案,讲课,还要作记录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可是 "飞行连"的专家们连叫累的时间都没有……即将结束采访时,手机铃声一直不断的肖正伦又接到赴外省会诊的任务,才从非典病人急救室里走出几个小时的肖正伦又毫不犹豫地撑着疲惫的身躯准备继续踏上新的征程……

   △ 运用"反义疗法"技术 美研制出首种SARS特效药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 目前,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SARS)风暴席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对抗药物,各国在防治SARS时始终力不从心.不过,英国《泰晤士报》4月25日透露,美国生物医药机构在研究SARS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世界上第一种SARS特效药最早在几个月内就能用于临床治疗. 美国国家医疗协会向《泰晤士报》表示,他们正在对美国俄勒冈州的AVI生物制药公司提供的对抗SARS的新药进行分析论证.初期分析表明,这种新药能够有效杀死引起SARS病症的冠状病毒.该制药机构负责人丹尼斯·布尔格博士也乐观地称,只要权威机构能在接下来的两周内肯定这种新药疗效的话,他们就会将新药立即投入临床应用,在"几个月而不是几年内"把新药送到各国的SARS患者手中.   AVI公司介绍说,这种药物的作用原理是通过生化反应,阻止SARS冠状病毒基因的复制繁衍过程,其效果非常明显.具体来说,这种新药使用了一种名叫"反义疗法(antisense therapy)"的新技术,能够有效攻击传染性肝炎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等的核糖核酸基因单链.由于这些病毒在人体内都是依靠核糖核酸转运自身基因信息来合成蛋白质,因此新药中含有与病毒基因排列相对称的核糖核酸单链,能阻止上述病毒关键致病部分在人体细胞内进行复制,从而阻止病症的发生和恶化. 布尔格博士打了一个比方:"大家想象一下有一条拉链,SARS冠状病毒核糖核酸单链就是这条拉链中的一半,只要我们找到一条能和SARS单链完全吻合的核糖核酸单链,就能彻底中和病毒的毒性."此外,基因测试结果表明,该药物在作用于SARS冠状病毒部分的同时,并不会影响人体细胞内正常核糖核酸转运复制的过程.而且布尔格博士指出,就算该药会导致冠状病毒发生基因变异其致病基因部分也将失去毒性而对人体无害.   作为熟练掌握"反义疗法"技术的AVI公司,此前曾成功地使用这种技术帮助美国本土动物园中的企鹅逃过了西尼罗河病毒的威胁,而该公司"反义疗法"技术三年来对于癌症和心血管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也取得了不俗的效果,超过250名病人的病情因此大大好转,同时也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因此,就在加拿大温哥华迈克尔·史密斯基因科学中心破译了SARS冠状病毒基因密码后10天,该公司就推出了这种治疗SARS的"反义疗法"新药.    不过,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的弗兰克·普鲁莫博士称,就算AVI的这种药物的确对SARS冠状病毒有效,也无法有效消灭SARS.因为他所在的实验室发现,目前只有40%SARS患者的体内发现了冠状病毒,这意味着人类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SARS的致病机理.   《泰晤士报》最后指出,无论如何,AVI公司的治疗SARS新药是人类至今发现的首种能有效对抗SARS的药物.但美国的医药认证机构不太可能在没有经过数年临床观察的情况下,贸然批准该药投入大规模临床应用.不过鉴于目前SARS肆虐的严重局势,美国更有可能批准让SARS的重症患者首先使用该药进行临床试验治疗

             返回上页